2025年第五期上海“东方青年学人沙龙”在复旦大学举行

2025-06-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6月13日,2025年第五期上海“东方青年学人沙龙”在复旦大学举行。此次沙龙围绕“关于网络空间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这一主题开展研讨,来自复旦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华东政法大学的30余位青年学者、师生代表参会交流。

2025年第五期上海“东方青年学人沙龙”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陈炼/摄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苏长和出席并致辞。会议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研究的核心领域也是上海社科界的重点任务,近年来新技术的变革给网络法治建设和空间治理带来巨大挑战,加强网络空间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推进网络法治高质量建设正当其时。

  会上,8位青年学人围绕研讨主题进行了分享交流,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臧志军、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沈国麟对青年学人的发言进行了点评。

会议发言嘉宾之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会议发言嘉宾之二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会议发言嘉宾之三 本网记者 陈炼/摄 

  网络空间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数字时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创新实践。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副院长、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游腾飞认为,其核心在于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延伸至虚拟空间,通过技术赋能、时空重构与效能转化实现民主参与的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网络空间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是技术应用,更是社会主义民主本质在数字维度的彰显。它以宪法制度为根基,以人民获得感为标尺,通过技术赋能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治理迭代,为人类政治文明贡献了新范式。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汪仕凯认为,广泛的政治参与和充分的意见交流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本条件,因为民主需要“思想市场”作为关键支撑。网络空间在党和政府的“内部思想市场”之外建构了一个“外部思想市场”,整合两个“思想市场”、实现“内部思想市场”和“外部思想市场”的贯通、稳定的制度化的有效活动,是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在要求。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宋道雷提出,平台经济时代网民在平台内的参与区别于传统的无序参与。平台通过结构化赋权机制,如用户申请筛选、匿名投票、规则引导等举措,将网民转化为制度化的治理参与者。这一机制的核心创新在于治理焦点从底线管控,转向社区文化共建。这一模式既是平台应对海量治理成本的策略,也是构建程序合法性的关键。平台通过规则共决、责任共担,将网民从被治理对象升级为“共建共治共享者”,实现了治理权力下沉与社区规范内化。当前实践虽为网络空间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新路径,但仍需审视平台主导权、参与公平性等深层挑战。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讲师庄梅茜提出,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高度关注平台结构与“有序参与”的实现。在数字资本主义主导的网络空间中,算法推荐制造信息茧房与回音壁,削弱了公众理性表达与社会整合能力。网络参与若缺乏公共性平台支撑,便难以转化为真实的民主实践。因此,应通过制度设计强化平台治理,规制算法逻辑,推动程序引导、结构保障与组织协调,使碎片化表达成为国家治理的建设性力量。

  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兰探讨了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通过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的交互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大数据、人工智能、云算法等核心技术不仅改变了生产和管理体系,更是深刻地改变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网络空间为民主实践提供技术支撑的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在这一背景下,需要把握与处理好理论与实践、多数与少数、效率与民主、程序与实质、线上与线下等基本关系,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从应然迈向实然。

  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公共管理研究室主任薛泽林认为,我国正处在从“数字社会”到“人机智能社会”的快速转变期,未来的智能体大规模应用会使得社会治理结构和过程发生显著变化。智能体逐渐从附属工具变成与人类共生的治理参与主体,需要我们重新思考人的价值,明确各治理主体的协同责任。如明确适用限度,深究基层治理的核心价值诉求与目标;前置价值理念,强调人机共生的伦理判断和情感共鸣;扩展责任链条,构建组合责任体系并提升算法透明度;更新治理理论,凸显人类主体性和美好生活的新叙事。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周凌一以上海市长海路街道老年认知障碍干预项目为例,从主体、要素和过程三维出发,系统分析了物联设备等传感技术、社交媒体等通讯技术、大数据与云计算等处理技术推动老年群体参与程度深化的内在机制,揭示了数字技术如何促进传统合作生产向价值共创的跨越式发展。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王中原认为,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全球性超大城市(Megacities)面临着复杂的治理挑战,其治理态势具有多元性、复杂性、集聚性、交互性、裂变性、高速转化性等特征。热线系统通过整合多元主体的参与、利用智能信息技术、驱动场景化治理,实现了高效的公共服务、政民互动和治理实践,重构着超大型全球城市的治理生态。上海市12345热线在服务内容、服务效能、联动协同、闭环管理、智能化转型等诸多方面已经超过纽约311热线,但是其国际影响力不及后者。12345热线以及相关民情感知系统可通过多层次、立体化的品牌传播方式,充分展示上海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高国际声誉和影响力。

  活动由上海东方青年学社、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共同主办,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复旦大学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基地参与承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