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AI时代,作家为何更需要“深扎”

2025-06-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随着融媒体+AI时代的到来,作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信息的海量增长和传播速度的加快,使得作家需要更加深入地扎根于自己的创作领域,保持作品的独特性和深度。信息爆炸在给作者提供海量创作资源的同时,也令其面临创作困境。尤其近年来AI的出现,使得作家在写作资源、文学表达等方面获得极大便利,但也带来了不少问题,比如,如何保持作品的原创性与独特性等。在笔者看来,坚持“深扎”,深刻体会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行之有效的路径。所谓“深扎”,就是真正地到人民群众中去,了解人民、了解时代、了解社会。

  在融媒体+AI时代,作家通过“深扎”可以创作出具有独特视角和深度的作品,从而脱颖而出。“深”,是对历史、现实、生活的深度阅读。日本作家斋藤孝在《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中提到,深度阅读不仅能够帮助读者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还能促进自我成长成才。作家通过对历史、现实、生活等的深度阅读和研究,可以提升创作水平,创作出更有价值的作品。信息过载是融媒体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作家通过“深扎”某一领域,可以更好地筛选和利用信息,避免被海量信息所湮没。这种专注和深入可以帮助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保持清晰的思路和明确的方向。融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多样化,作家需要适应这种变化,通过更接地气的渠道与读者互动。然而,无论传播方式如何变化,“内容为王”始终是不二法门。AI时代,作家更要“深扎”的原因在于,AI写作缺少的是生命体验和情感共鸣,而这些也恰是文学感动人心的力量所在。文学是有生命、有情感的,但AI却是一个冷机器,尽管它可以通过对大量素材的筛选、归纳将文学创作资源、情感表达、生命存在数字化,但这与人类真实的生命体验和情感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在描写亲情、爱情、友情以及生死存亡时,AI很难像人类一样去体会。然而,作家通过“深扎”却能够积累丰富的生命体验,亲身感受各种情感。例如,作家深入农村生活、扎根农民群众之中,能够真切体会到农民的艰辛与朴实,以及他们对土地的深厚情感,从而在作品中表达出真实、动人的情感,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生命力,这是AI无法做到的。AI虽能带来写作上的诸多便利,但也可能使作家因人性负面因素导致主体地位被取代。而且,AI写作在原创性方面远不及人类,如果作家过度依赖AI,势必会影响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当代作家陈应松在散文《森林的呼吸》中谈到“深扎”之于他文学创作的意义时说,2000年,他自愿提出去神农架挂职,担任林区办公室副主任。在深山老林中,他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他当时穿的就跟山民一样,不坐班,不要办公室,每天就是下乡,在深山老林里行走。在深山老林里,走到哪,住到哪,找农家借宿,晚上吃了饭,就在山民家里围着火塘烤火,围炉夜话,听他们讲故事,他后来写的神农架系列小说基本是听来的山里故事。在神农架行走是十分辛苦的,有的素材的得来要冒着生命危险,会遇到各种困难,比如在他写《松鸦为什么鸣叫》时去采访当事人,是在12月大雪封山之时,要坐车走几个小时的冰凌路,有时还要涉过数条河,翻越数座山。但这些苦都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他对神农架的山川河流、飞禽走兽以及人民的生活习俗、历史文化有了深刻的了解,获得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和精神营养,对认识生态和自然有了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知识。他说:“回想起来,神农架对我究竟意味着什么,实际上意味着寻找写作对象的神威和敬畏,这种闻所未闻的深山老林的故事,对新时代的文学有一种冲击和填补,让自己的写作有一个安身立命之所,有一小块地盘。”“文学要让人记住乡愁,森林是我们人类最古老的乡愁、最初的故乡,文学的作用就是唤醒人们以及人的灵魂回到这个故乡,至少是精神上的故乡。这样,文学最终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在融媒体+AI时代,作家通过深入基层各行各业,能够接触到更广泛、更具体、更真实的社会生活,从而为文学创作提供丰富多样的题材。例如,快递员胡安焉的非虚构文集《我在北京送快递》记录了他作为快递员的亲身经历,展现了当代社会的新职业“快递小哥”的真实面貌;“外卖诗人”王计兵则在忙碌的劳作之余创作诗歌,其作品《赶时间的人》在网络上广为传播,充分体现了文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网络小说作家卓牧闲深入基层派出所,真实再现了警察的生活状态……这种深入体验生活的方式,使得作品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深扎”让作家的语言更加贴近生活,如以种地打工为生、业余从事文学创作的宁夏作家马慧娟用拇指“摁”出的40多万字作品,记录了西北农村妇女的酸甜苦辣,语言质朴而真挚。通过“深扎”,作家能够更加精准地把握生活细节,提升作品的叙述技巧。“深扎”让作家可以坚持真性情写作。AI虽然可以模仿人类的语言和风格,但缺乏真实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思想洞察。作家的独特情感和视角是AI难以复制的。作家需要摆脱平庸的写作,追求更有创意和个性化的表达,彰显个体对世界的独特认知和人文精神,这是AI难以实现的。

  要之,在融媒体+AI时代,文学要保持独特的魅力,就需要作家坚持真性情写作,追求个性化和有深度的表达。在充分利用融媒体与AI的知识资源和表达优势的同时,更需要通过“深扎”丰富创作题材、创新语言表达、拓展表现手段,全面提升写作技巧。通过“深扎”,使得作品更加贴近生活、凸显时代精神、传达核心价值。“深扎”不同的领域、地域、行业,会让作品具有更为独特的风格,这种独特性是无法被AI复制的。譬如,一些作家长期深入民族地区生活,他们的作品中会融入当地的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形成别具一格的写作风格。都说太阳底下无新事,但在不同的生活中,一定会有各种意外和惊喜,一定会遇到一些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从而激发创作灵感。这便是融媒体+AI时代作家为何更需要“深扎”的最好注解,更是时代正文风、扬正气的有效路径。

  (作者系广东省作家协会文学评论委员会委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唐萌(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