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楠
5月17—18日,首届中国人文学科年度发展大会在苏州举行。近二百位知名学者齐聚苏州围绕“人文学科与文化强国建设:新时代的使命与责任”主题,聚焦人文学科发展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展开深入研讨,重点关注传统文化现代转化、数字人文生态构建、全球文明互鉴等命题,为人文学科回应时代需求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会议现场主办方/供图
守正创新 融通中外
人工智能时代,人文学科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表示,人文学科担负着道德教化、精神指引、文化继承、文明发展的重要使命。当前,人文学科正面临迫切的内涵建设需求与严峻的转型发展压力。面向新时代新征程,要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深耕知识体系建构、深化人文领域交流互鉴、推动科技与人文协同,使人文学科能够薪火相传。
人工智能的勃兴,是否进一步加剧人文学科的衰落?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陈平原表示,未来中国大学不应减少而应增加文科招生数量。人文学科面对个体的生活经验与心灵问题,能够更多考虑精神及文化需求。“大学必须适应‘技术迭代迅速,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宗旨、学科体系、教学方式以及培养目标等。”
苏州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尧肯定了人文学科这些年取得的成就,但也意识到当下人文学科面临的多重危机。“我们对外部危机比较敏感,但对人文学科内部危机的思考相对弱化。人文学科最大的危机是弱化了阐释世界的能力。”他表示,重建人文学科阐释世界的能力,要求人文学者应当有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重申人文价值、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坚守基本信念,明确人工智能的工具属性和知识人的主体身份、主体地位。技术的发展会导致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变,会更新传统人文学科的内容和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文学科的崩塌。要坚守人文学科的基本信念,坚持传统与创新的结合,在延续传统中产生新的人文学科;坚持学科发展的连续性,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适应和探索多样化知识生产模式。
苏州大学党委书记张晓宏提出,人文学科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力量。面对新挑战,苏州大学将打造国内人文创新的“示范区”和国际人文交流的“新窗口”,推动构建具有江苏特色、中国气派、世界影响的人文学术体系。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刘西忠表示,面向未来,江苏将积极以“人文视角”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以人文价值解码现代化规律、以人文智慧驱动创新转型、以人文精神培育文明风尚。苏州市副市长刘博表示,苏州将全力支持人文学科与地方实践的深度对话;不断优化中国话语的世界传播方式,用苏州文化、苏式生活等标识性文化符号传播中国声音、中国故事、中国理念。
构建中国学术主体性
文明形成的标志是什么?有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提出,文明三要素“冶金术、文字和城市”是欧美学者从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中概括出来的,然而玛雅文明没有冶金术,印加文明没有文字结绳记事,所以三要素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
王巍以良渚为例说道,良渚古城内城长1900米,宽1700米,墙基宽40—60米,面积达300万平方米。外城630万平方米,水坝长达数公里。这是一个超大型工程,没有高度的组织不可能完成。而且,良渚社会存在统一的信仰体系,以及金字塔式的社会分层现象。由此可以判断,良渚社会已经形成了早期国家,进入了初期文明社会。这给我们判断是否进入文明社会提供了一种方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根据中国的考古材料,兼顾其他文明,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即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其中,国家的出现是进入文明社会的最主要标志。
当中国考古学为文明形成标志贡献中国智慧时,中国学术领域正掀起一场更深层的觉醒浪潮。在全球学术对话中,中国学术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西方理论范式,而是渴望在更广阔的知识领域构建主体性。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吴晓明表示,中国学术目前正面临一个决定性的转折,就是从学徒状态中摆脱出来,并且开始获得自我主张。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所谓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并不是指仅仅具有一些中国元素、中国色彩或中国内容的哲学社会科学,而是指摆脱了学徒状态并获得了自我主张的哲学社会科学。也只有这样的知识体系,才可能真正成为自主知识体系。但是,获得自我主张并不意味着拒绝对外学习,相反意味着要使我们学来的东西成为自己的东西。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杨慧林提出,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文明隔阂、文明冲突、文明优越”亦是三重错位。正是有了这样的错位,才有了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包容。
会议发布了《中国人文学科发展苏州倡议》,号召人文学界守正创新、融通中外,践行“两个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直面AI时代挑战,引领学科范式转型。会议还发布了《中国人文学科发展报告》《中国数字人文发展报告(第一辑)》。
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和苏州大学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