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话语体系

2025-05-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本报记者  陈炼 

  中国特色政治学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建构,5月11日,“第八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浦东论坛”在沪召开。 
  把握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治学界不断推进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积极革新既有研究范式,突破旧有“路径依赖”,紧密结合中国政治实践,深入研究党和国家政治建设中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问题,在有效阐释“中国之治”密码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实现了向“大政治学”的转变,在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建设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政治学话语体系逐步摆脱对西方概念的简单移植,从本土实践中提炼出一系列具有强大解释力的核心概念。
  “人民至上”是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构建的根本价值指引,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表示,当前我们正经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进程中,将遇到多重挑战,这也对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提出了诸多课题。他认为,在这一过程中,政治学界应聚焦国家、政党、公共权力等核心问题开展研究,致力于为党的治国理政提供学术支撑。必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紧密联系中国实际,深入解读中国经验,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理论支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
  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不仅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也要从国际视角讲好中国故事。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表示,学者们提出“文明型国家”“天下体系”“贤能政治”等概念,对中国政治体系进行了新的诠释,体现出中国学人在政治学理论方面的积极探索,突破了西方中心论的话语体系。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不能只讲给中国人听,更要让世界了解中国发展的真实故事。
  守正创新提升政治学科话语力
  新时代以来,政治学研究在学科发展、学术视野、话语表达、研究方法、基本原理和前沿议题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为解码中国之治、建构中国之学作出了应有贡献。当代中国政治学人要勇于担当、乘势而上,努力提升研究的中国性、自主性、创新性和原创能力,在守正创新中切实增强中国政治学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正是人类不断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智慧,使人们在政治实践中得以有效应对日益复杂的政治问题,推动政治文明不断发展。中国政治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桑玉成表示,在人类漫长的政治史上,已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知识、智慧和经验。尽管不同国家、不同历史阶段所面临的政治问题各不相同,但这些知识与经验往往能够为人类的持续进步提供有益借鉴。因此,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进程中,应充分吸收人类长期积累的政治智慧与经验,提升政治学科的话语能力。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论域中的“话语”是指学术话语,其本质是自主知识的语言表达,“自主话语体系”与“自主知识体系”之间因此具有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云南大学特聘教授周平提出,构建自主话语体系是由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巨大成功,中国政治学知识与话语的自主性逐步觉醒,话语自主性的重建进程随之展开。政治学的自主话语是在表达自主知识的过程中自然生成的,自主话语体系则是在广泛传播的基础上最终确立的,并不是通过行政手段或强制规定实现的。话语只有被广泛接受和使用,才具有意义,才能被确立。而要实现广泛传播并具有普遍性,话语本身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其一,具有结构完整性;其二,依附的知识要具备解释力;其三,要契合社会的期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已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国之大者”。华东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陈玉刚表示,要着力增强制度自信,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学术优势、话语优势。要坚持守正创新,破除西方迷思与迷障,切实增强主体性和原创性,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独特优势的理论体系。同时,还应持续拓宽学术视野,从理论层面帮助我们更好、更全面地理解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的内涵和特征,为其建设提供更多新思路与新方法。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主办,中国政治学会、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承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隋萌萌(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