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5月,《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的全球票房突破158亿元。《哪吒2》不仅是中国动画产业的里程碑,更标志着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符号系统的深度重构。在这场视觉革命中,科技不再是简单的工具,而成为文化转译的“语法体系”,将《封神演义》中抽象的文学想象转化为可交互、可解构的数字奇观。这一过程既印证了海德格尔“技术解蔽”的哲学命题,也暗含本雅明“灵韵消逝”的现代性焦虑,更指向斯蒂格勒“技术药理学”的辩证可能——技术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祛魅,亦是其当代性再生的催化剂。
毋庸讳言,中国神话的视觉化呈现始终面临着“形神分离”的困境。传统媒介(如皮影、手绘动画)受限于物理规律与表现手法,难以塑造出如《山海经》中“无面目”的混沌那般玄妙的意象,或《封神演义》中“金光万道”的恢宏场景。中国动画一直致力于文字意象的视觉转译,如《大圣归来》《白蛇》等表现不俗,而《哪吒2》在这方面则取得了更大的进步,具体表现在通过算法将文学想象转换为可量化的视觉参数体系,完成了从文化的“模糊意象”到数字参数的“精确表达”。
首先,是材质的算法模拟。影片对“玉虚宫”的塑造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原著中“玉虚宫”被描绘为“烟霞散彩”“鹤唳九霄”的玄妙之境。然而,神仙之境到底如何在视觉上“玄妙”,却成了动画创作的难题。算法的横空出世,使这些难题迎刃而解。《哪吒2》的创作团队通过“次表面散射”(Subsurface Scattering)技术模拟玉石材质的光学特性:光线穿透半透明材质时发生多次散射,形成了温润通透的视觉效果。这种数字化的算法技术,将道家“清净无为”的哲学观念转化为“澄明之境”的光学效果来表达。不仅如此,实时渲染引擎的引入,进一步重构了创作主体与技术工具的关系。在虚拟的制片环境中,导演可直接操控光影参数、材质反射率等变量,即时观测“玉虚宫”澄明质感的视觉变化。这种“所见即所得”的模式,消弭了艺术构想与视觉呈现的差异,使技术系统升维为一种“认知性基础设施”。在这里,唐·伊德的“技术具身化”理论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当艺术家通过触控界面调整粒子系统的初始条件时,技术逻辑被内化为创作直觉的一部分,工具与认知的边界趋于模糊。
其次,是算法美学创造文学意象。影片中“海底炼狱”场景的构建,充分展现了算法美学创造文学意象的重要价值。《封神演义》对龙王居住的水晶宫并没有过多描写,而《哪吒2》的导演为了故事情节的复杂化,赋予龙宫“海底炼狱”的全新概念。如何才能在视觉上表现这个虚拟的海底炼狱呢?影片主要借助于流体动力学模拟岩浆的流动轨迹。基于纳维-斯托克斯方程(描述黏性流体运动的偏微分方程)的解算,岩浆的黏度、流速与温度被转化为视觉参数,炼狱的阴森氛围被量化为光线吸收系数,混沌能量形态由概率模型动态生成出来,最终形成了暗红色调与动态粒子交织的“海底炼狱”——一个令人窒息的、可怖的想象性空间。算法技术不仅能够进行有效的虚空造物,生成了由石柱、铁链、火、龙族、海底妖兽等组成的物质空间,还实现了难以表达的视觉压迫感,将“幽冥炼狱”意象提升为可观可感的主观性空间。可以说,传统文化的超验性、想象性、非理性,被算法美学重新赋形,从而得以具象化。
算法美学重新再现、诠释传统美学,即技术理性与文化哲思的深层耦合,有效突破了东西方之间的美学壁垒。在1978年动画片《哪吒闹海》中,混天绫是线条写意的美学形式,这种形式彰显了混天绫在空中的灵动之美,颇具民族风格。但是,线条所呈现的诸多审美内涵,如简洁、柔韧、张力、生命感等,很难被西方观众接受。在《哪吒2》中,混天绫的运动轨迹被解构为粒子系统。通过湍流场算法对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离散化求解,呈现出的混天绫的舒展、缠绕与冲击等审美形式,却是符合流体力学规律的“通用符号”。事实上,算法参数的微调(如涡度约束与黏度系数)精确呈现出混天绫在刚体碰撞与柔性形变间保持的临界状态,极为具象化地表达了道家“刚柔相济”的哲学观,体现了算法美学与东方美学的语义共振。比如,“天劫咒”的场景,雷电特效通过程序化生成技术实现了分形结构的自相似性;哪吒与敖丙的元神出窍,则采用多图层实时合成,东方文化特有的魂魄观,在这种超现实表现形式中获得了世界范围内的认知与理解。
然而,技术赋能的视觉奇观也面临更激烈、更深层的博弈。当美国网飞公司用相同引擎制作《美猴王》时,普适的技术标准也可能成为文化殖民的工具。如将孙悟空形象强行适配西方超级英雄的肌肉拓扑结构,叙事逻辑遵循好莱坞的三幕剧公式等。从这个角度说,《哪吒2》做出了不少努力,如开发“中国风材质库”,将敦煌壁画的矿物颜料光谱数据转化为PBR(基于物理的渲染)材质参数;戏曲武生的动作套路经动作捕捉转化为骨骼动画数据,形成独有的“武舞”语言体系等。这种“技术—文化”的协同创新,尝试突破西方引擎的美学垄断,确立起区别于好莱坞与吉卜力的第三种工业化范式。值得注意的是,技术理性也隐藏着抑制想象性、差异性的危机。当“金光洞”的瑞气被固化为粒子密度数据,当“魔丸”的暴戾性格被简化为着色器参数的渐变曲线,当“清气上升,浊气下沉”的哲学观被呈现为体积光的动态散射……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数字诠释,但也成为某种固定不变的数字参数,它们压缩了观众的想象空间,暴露了技术理性的局限。对此,《哪吒2》做出了大胆尝试,其解决方案是引入“不确定性算法”,即在算法框架中植入本土的美学语言,从而抵御技术霸权的同质化侵蚀。如在粒子系统中随机注入噪声,从而模拟水墨笔触的飞白意趣;通过概率模型控制动态纹理的生成,保留动态纹理富有弹性的可变化性;使用随机扰动模型,使光线路径呈现出非确定性波动。如此种种,凸显了算法这种可控的“不确定性”,免于沦为固化、刻板的模具,最终将银幕变成了一面激活传统美学的“动态画布”。
我们认为,《哪吒2》的视觉实践揭示了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的双重性:它既是祛魅的解构之力,也是重构的再生之源。当“气韵生动”被转译为粒子流体的运动方程,当《封神演义》的文学想象升维为可交互的数字景观,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在算法框架中实现了辩证统一。这种统一并非技术应用的偶然结果,而是文化主体性重建的必然路径。它证明了中国动画既能驾驭全球通用的技术工具,更能通过工具重塑本土的美学标准。未来,随着神经渲染、元宇宙等技术的发展,神话符号的数字化转译将进入“超现实”维度——观众可能通过脑机接口直接体验“元神出窍”的知觉形态,或在虚拟制片中参与封神宇宙的共创。但核心命题始终如一:在算法时代守护文化阐释的主动权,让技术成为激活传统而非消解传统的“动态画布”。就此而言,《哪吒2》的价值,绝不仅在于其创造的视觉奇观、难以想象的票房奇迹,更在于为这场数字化赋能算法美学的博弈提供了方法论启示:唯有将技术标准转化为美学话语,才能在数字时代的全球竞争中,书写属于东方文化的新神话。
(作者系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