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都市开展民俗学研究

2025-05-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在全球大多数国家,民俗学向来以乡村和传统为研究对象。面对城市社会的来临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如何突破以往在乡村做研究的惯性和范式,并在城市民众生活中寻得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是关乎当下现代民俗学转型发展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早期都市民俗学研究相对忽视都市化和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新兴民俗事象与新问题,未能彰显民俗学的时代价值。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市民占据主导地位,国民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需要回应现实关切,既要关心都市中传承的民俗事象,如一些传统节日、习俗在城市中的承续与演变;也应关注都市人的新生活,研究都市里的人基于自己的生活环境生成的新的生存策略和生活方式,如转发锦鲤替代去寺庙祈祷,平安夜互送苹果表达祝福,用短视频讲述新传说,以新中式生活作为一种时尚等。都市民俗学更多是立足于学科转型意义,即民俗学从关心一定地域的“古俗”转向关心具有主体性、创造性的普通人的学问。这意味着都市文化研究不仅要考察住在上海的老弄堂、北京的老胡同里的市民有何遗俗,也要关注商品房小区和摩登写字楼里的人们,关心他们如何营造作为现代城市人的别样精致生活,尤其是他们面对传统与现代创造了怎样的城市文化。
  那么,如何在文化现象异常丰富复杂的城市里开展民俗学研究?这需要找到研究的切入点和抓手。
  第一,对照传统民俗文化,深入了解和掌握现代城市社会和城市人生活的新特征。比如,如今城市中的“民”如何在商品化和社会分工细化的城市社会处理自己的衣食住行?如何在陌生人环境中进行交往?现代都市社会是消费社会,消费几乎无处不在,成为一种生活风格和身份认同。消费生活是日常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日常的衣食住行还是娱乐、健身、休闲等,都通过消费来实现。都市中人们所有的行动、所涉及的话题、日常关心的对象大多跟消费有关,生活方式逐渐被消费方式所取代,因此,消费生活可能成为现代民俗学今后关注的一个方向。并且,借助对消费生活的研究,民俗学还可以深入和拓展其研究领域,突破目前物质文化研究相对薄弱和忽略民众消费行为的自我主体选择的现状。
  现代城市生活虽更为自由,但也面临人际关系的缺失,人和人之间曾经富有特色的个性化交往逐渐消失。都市空间中的“民”很多是异地求学或离家工作的中青年群体,与家人的交流和联系减少,与亲戚和邻里的来往更是淡漠。都市人口来源广泛、背景复杂、兴趣殊异、流动频繁,民俗社会的血缘纽带、邻里关系等传统情感逐渐式微。随着社会团结的传统基础遭到破坏,个体的孤独感强烈,更需要和周围的人建立与日常生活的关联。于是,趣缘群体在都市中普及。趣缘共同体的吸引力在于,群体成员之间可以分享个体情感,并在基于同趣的互动中积累自身的社会文化资本,寻求身份认同,从而实现社会交往层面上的心理需求和文化层面上的认同需求。这是当下社会的新现象,民俗学应积极关注并开展研究。
  第二,关注乡村传统在都市的变迁,关心民众对于移植的传统或都市新生成的传统的态度和行为,研究都市中非遗的传承和传统的活用。当下,很多非遗传承人移居到了城市,面向都市人群开展传承传播活动。许多非遗脱离其原生语境转向都市场域,从地方民众自我享用的文化转化为城市大众的文化消费,成为都市中的乡愁景观、体验活动或博物馆展示。在现代都市日常生活中,非遗受到了重视,并再次嵌入人们的生活中。都市的开放性、多元化与包容性让民俗艺术在城市舞台上得到发展,经过流行化改编、包装,城市化的乡村传统和民俗艺术从乡土社会脱嵌而进入城市,发展为一种新的传统,承载了城市人的乡愁。对此,民俗学需要有足够的学术敏感性。
  此外,城市是现代性的场所,许多在都市生成的新传统如何被广泛接受值得关注。比如,“双11”购物节、电影节、艺术节等与传统无关的新民俗,越来越吸引城市人群;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和万圣节在我国一些城市已经被年轻人玩出了具有本土意味的新花样,这说明城市的文化更具有混杂性和包容性的特点,其地方性不是那么纯粹。对此,我们需要突破传统民俗学的观念,不再盲目追求本真性,而是更为关注文化的变迁及文化交融带来的创新性。
  第三,发挥都市民俗学的应用价值。都市是人口密集的空间,高频度的人际接触对公共空间的秩序遵从有着更高的要求,公共设施的维护和民众文明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都市民俗学不仅要保留都市中的传统,发挥其作为文化资源的价值,还要为居民的当下生活考虑,为城市人的文明素养和自我约束提供有效的管理措施。如近年来关于鞭炮的禁与放的讨论,就反映了传统习俗与城市文明管理的冲突。民俗学家大声疾呼要恢复传统习俗,反对禁放鞭炮。但与此同时,鞭炮如果被少数人基于攀比和炫耀而肆无忌惮地随时随地燃放,就超出了烘托节日气氛的正当性,是一种自我欲望膨胀、无视他人、缺乏公德的表现。这就需要学者进行对话和讨论,以提供更为合理的城市治理建议。
  都市民俗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都市社会的文化规划、政策制定、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提供有益参考。例如,通过研究都市民俗的演变趋势和文化内涵,可以为都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创意和灵感;通过研究都市人的文化认同与创造力,可以为都市社会的文化多样性和创新性提供有力支撑;通过研究都市民俗与都市空间、都市经济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可以为都市的文化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此外,关注全球化社会环境中的都市文化的日常性、多样性、复杂性问题,也可以提升民俗学的学术水准。
  第四,都市民俗学要借鉴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探索新的领域。体现时代声音、回应现实问题是学术研究内含的使命。今天的都市社会有许多新现象、新问题,民俗学应积极关注,如网络空间、数字生活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新文科甚至超学科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目前,对都市文化的先行研究主要关注有审美内涵和文化趣味的饮食、旅游、音乐、建筑、语言等文化现象,民俗学可以吸收历史学、文化学、传播学等学科对这些现象的研究,全面深入地理解其复杂性;通过跨学科研究揭示都市民俗与都市文化、都市空间、都市经济等方面的内在联系,为都市民俗学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路径。都市民俗学不仅是都市民俗之学,更是关于都市的现代民俗学方向。它不同于传统文史研究偏向宏观的视角和文本分析的范式,而是注重通过田野调研获得一手资料和现场感受,关注城市中具体的人以及他们的生活体验,解读“民”具有鲜活时代性的日常生活创造,揭示其背后的文化逻辑与社会结构,更具当代性和人的温度。
  综上所述,都市民俗学是对传统民俗学的超越,但从乡村转移到城市,并不是都市民俗学的最终目标。我们需要贴近当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探索民俗学研究的新路径,面向当下,追踪、记录和解析都市空间中人们的生活创造实践,挖掘和彰显民众在城市社会的生存智慧,为都市社会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有力支持,并推动民俗学在新的时代继续向前发展。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王亮(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