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广禄
5月10日,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办的智能时代中英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论坛暨雷丁学院十周年发展大会在南京召开。国内外专家学者就智能时代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教育合作新路径等话题展开深入研讨,助推国际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外合作办学实现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办学质量不断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联席会主席、沈阳大学校长赵彦志认为,培养国际化拔尖人才、建设世界重要教育中心、打造国际协同科研育人平台是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的三个阶段。进一步推动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要建设完善包含招生规模、生源质量、教学和竞赛成果、国际专业认证规模等内容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宁波诺丁汉大学党委书记沈伟其认为,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要从四个维度深入推进:一是面向创新创业的教学与科研,二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三是加强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紧密结合,四是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江苏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崔春霞认为,国际化人才培养要强化创新驱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聚焦前沿领域、打造科技产业创新高地;深化产教融合,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赋能区域经济发展;推动人文交流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不断深化中英人文交流实践。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陈海山介绍说,10年前,学校携手英国雷丁大学创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雷丁学院。作为江苏省首个中英本科层次合作办学机构,学院深耕国际化人才培养,培养了一批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复合型人才。他认为,更高水平的国际教育合作要紧紧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配置和升级教育资源,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同时,要强化高层次科研合作和人才交流,共同解决全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
英国雷丁大学校长罗伯特·范德诺特表示,未来要继续深化合作,遵循共同愿景与发展策略,推动人才培养等合作项目可持续发展,携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以人工智能为国际教育赋能
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智能科技正重塑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进入智能时代,全球教育合作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可能性。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提出,要主动回应智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加强科技创新、数字教育等领域的中外合作,以智能技术赋能国际化人才培养。将人工智能素养和数字技能融入培养体系,积极探索“AI+专业”教育新模式,建设智能教室虚拟实验室,开发跨学科智能课程。以智慧平台建设深化中外交流,探索建设在线学分互认平台和虚拟校园、社区,以师生云端互动等新技术搭建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的新桥梁。
在罗伯特·范德诺特看来,生成式人工智能必将深刻影响语言学习、改变语言教育生态。人工智能能够帮助人们实现更高效的跨语言、跨国界沟通与交流,显著提升教育与研究的效率和质量。但在语言学习和教育过程中,学生自身的语言能力培养和训练同样重要,只有深入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语言的隐含意义。同时,要充分了解人工智能的优势与局限,培养学生以道德和负责任的方式使用人工智能技术。
从行业发展角度看,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许多行业的发展格局。江苏省气象局副局长解令运以气象行业为例表示,要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推进关键技术攻关和科研成果转化,为我国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