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生态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通过“十四五”规划对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深化部署,推动云南作为“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定位持续强化。习近平总书记“筑牢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指示,为云南生态文明建设赋予新使命。立足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新使命,云南需以系统观念统筹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边疆治理的云南方案。
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云南使命
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承担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调节及跨境生态安全等核心功能。
云南作为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区域,地处长江、珠江、澜沧江等六大水系的上游,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格局的战略基石,年涵养淡水超2000亿立方米,直接或间接维系中下游近4亿人口的生产生活用水。滇西北横断山脉、三江并流区等生态脆弱带的水土保持能力,对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的洪旱灾害防控具有不可替代的缓冲作用。云南以仅占全国4%的土地面积,保存了全国半数以上的动植物物种,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生态支撑。作为边疆多民族省份,其生态屏障、民族团结与国土安全三位一体,构成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关键支撑。
云南是我国维护区域与全球生态安全的战略纽带。澜沧江—湄公河、怒江—萨尔温江、独龙江—伊洛瓦底江等国际河流的生态稳定性,直接关乎东南亚国家的饮水安全、粮食生产和跨境生态链的完整性。云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构成亚洲物种基因库的核心,对遏制区域生物灭绝危机具有决定性意义。作为中国—东盟生态安全合作的天然门户,云南的地理区位与生态功能使之成为亚洲跨境生态治理的核心枢纽,支撑中国在全球生态安全体系中的大国角色。
云南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实践经验
立足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全局,云南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扣习近平总书记“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重要嘱托,以建设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为统领,创新构建全域生态系统管护、流域山地协同治理、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区域生态安全合作四大体系,推动生态治理能力系统性跃升。
全域生态系统管护网络创新。以国家公园为主体推进普达措“保护+民生”协同模式,通过特许经营机制引导社区参与生态管护,发展高山徒步、自然教育等生态旅游新业态。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集成卫星遥感、红外相机和无人机技术,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滇金丝猴、怒江金丝猴等旗舰物种全境保护。在高原湖泊治理中,九大高原湖泊实施“一湖一策”精准治理,水质整体向好;滇池通过退塘退田、环湖截污、生态补水等系统性工程,累计建成湖滨生态带超6万亩,水质稳定改善并持续达标。针对滇东南石漠化区域,创新“封山育林+特色种植+小流域治理”系统方案,发展火龙果、柑橘等适生经济林产业,形成生态修复与特色农业协同发展模式。
流域山地协同治理体系升级。在澜沧江、怒江流域建立“数据共享+联合执法+生态补偿”协同机制,搭建覆盖多个州市的水质监测平台,实现主要断面水质动态监控与跨境水资源联合调度,有效应对水环境风险。针对横断山脉地质破碎带特征,推广“乔灌草立体配置+地质灾害预警”集成技术,于金沙江干热河谷等区域实施坡改梯、土壤改良工程,显著增强水土保持能力。同时,集成卫星遥感解译、无人机巡检和地面传感器数据,形成生态风险智能预警体系。
生态文明制度创新高地建设。全国首部省级生态文明建设条例《云南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促进条例》确立生态保护红线刚性约束,配套“三线一单”分区管控体系,科学划定三类国土空间管控单元。深化林长制、河湖长制改革,构建“五级林长+网格护林员”责任体系,推行“河(湖)长+警长+检察长”联动执法,压实基层治理责任。在洱海流域创设农业面源污染“三禁四推”制度,通过禁用含磷洗护用品与高毒农药、推广有机肥替代技术,推动流域农业绿色转型。同步探索市场化路径,建立赤水河流域云贵川跨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设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中心,实现森林碳汇交易突破。
区域生态安全国际合作深化。主导建成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政府间水文共享平台,破解跨境水资源数据信任难题,实现流域水情信息实时互通,支撑区域水安全协同治理。推动中老缅跨境保护区纳入中国—东盟合作机制,通过联合巡护、栖息地修复等措施,实现亚洲象种群稳定恢复,提升跨境疫病联合响应效能。将“亚洲象跨境保护”等实践经验通过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纳入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框架,开展多国管理人员技术培训,促进社区共管模式跨境应用。在东盟实施首条农村垃圾无害化示范带建设,带动跨境垃圾治理体系优化升级,相关经验写入区域环境合作文件。
面向未来的战略进路
云南肩负守护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屏障、服务国家“双碳”目标、引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多重使命。面对气候变化加剧、跨境生态风险交织等挑战,云南需以习近平总书记“筑牢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从制度保障、科技创新、区域协同、风险防控等方面,系统构建生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
以制度保障为基础。构建多元化生态补偿体系,建立覆盖长江、珠江等六大水系的省际横向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试点澜沧江—湄公河跨境生态服务付费制度,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上下游利益共享与责任共担。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领域,推动建立覆盖全流域的生态产品核算体系,制定生物多样性友好型农产品国际认证标准,提升生态产品国际话语权。法治层面,加快制定《云南省跨境生态保护协同条例》,明确跨境河流治理、物种保护等领域的权责边界,构建国际生态治理规则体系。
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研发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生态风险预警模型,融合遥感数据与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对横断山脉地质破碎带、跨境河流水文的智能预测与动态调控。在高原脆弱带修复中,开发微生物组学土壤修复材料,攻克石漠化区域植被快速固碳技术,打造高原生态修复“双碳”示范样板。深化高原特有物种基因库建设,构建亚洲象、滇金丝猴等物种的数字化基因图谱,主导制定濒危物种基因保护国际标准。
以区域协同为抓手。省内层面,推动九大高原湖泊治理联盟实体化运作,实施三江并流区生态廊道连通工程,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全域治理指挥系统,打破行政边界壁垒。依托澜湄合作机制,主导制定《亚洲跨境生态安全公约》,推动建立区域性生态红线互认、碳汇交易互通的制度框架,将云南生态治理标准上升为区域规则。建立“生态基础设施投资—绿色产能合作—气候韧性评估”三位一体的跨境合作范式,将生态安全纳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评估体系。
以风险防控为底线。针对气候变化,构建高原生态安全战略预警体系,在澜沧江、怒江等国际河流布设智能监测网络,打造跨境气候风险联防联控中国范式。生物安全领域,建立外来物种入侵智能识别系统,深化跨境生物安全协同治理机制,筑牢国家生物安全西南战略屏障。应急体系方面,组建跨境环境突发事件联合应急中心,开发生态安全情景模拟推演系统,形成“监测预警—快速响应—灾后修复”的全周期防控链条。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生态共生关系中藏彝走廊各民族应对气候变化的传统知识体系与价值研究”(22BMZ032)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西南林业大学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