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民族工作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重大问题。
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云南民族众多,要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切实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云南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写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云南篇章提供了行动指南。
第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云南工作的重中之重。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定、边境安全,是云南工作的重中之重。云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多元一体的缩影。
新时代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结出的累累硕果,不仅源自党的民族政策在西南边疆的生动实践,更在于云南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民族工作理论创新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实践要求,科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政策的实践成就和制度优势,促进各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交往交流交融,是推动云南各族群众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不断推进云南民族团结、边疆稳固事业稳步向前,积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蓬勃力量的根本保证。
第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云南各族群众的共同追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云南作为我国少数民族最多、少数民族人口过千万的省份,在不同历史时期,各族人民始终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核心政治任务来抓,有力推动了云南各民族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文化上的包容并蓄和情感上的相互链接,不断促进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
“一份宣告”映照初心,党的民族政策落地边疆。1949年,中共滇西地方工作委员会、人民自卫军指挥部发布了《告滇西少数民族同胞书》,这是党的民族政策落地云南的一份重要文件,为巩固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地完善民族政策,不断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体制机制保障,激活了民族地区的发展动力。至2025年1月,云南省出台实施的民族工作法规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以制度创新推动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云南落地见效提供了制度保障。
“一块石碑”烙下印记,坚定民族团结跟党走的信念。云南普洱各民族代表留下的“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的传奇故事,“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的誓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历史见证,也是云南各族群众一心一意跟党走的真实写照。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当地各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过上幸福生活的情况,为全面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提供了鲜活的典型案例,为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云南标识。
以“四封回信”彰显关心关怀,增强民族团结进步信心决心。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注边疆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关心关怀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分别在2019年4月回信祝贺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2021年8月回信勉励云南省沧源县边境村的老支书们“继续抓好乡村振兴、兴边富民”,2023年4月致信祝贺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勉励“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2024年9月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勉励他们“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回信,不仅对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民族团结进步实际成效给予了肯定,还勉励大家发扬先辈光荣传统,让民族团结的佳话代代相传。云南民族团结进步实践告诉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仅要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导的实践中夯实各民族情感认同、文化认同,更要以“两个结合”的内在机理为基本逻辑,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多彩民族文化相结合,为新征程上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注入内核动力。
第三,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路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论述,必须抓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紧扣云南民族工作“边疆”“民族”的特点,准确把握云南民族工作新的现实条件和历史方位,准确把握边疆地区的职责和定位,通过“五级书记抓边防”和边境线“五级段长制”,不断总结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司莫拉佤族村、洱源郑家庄等民族团结进步典型经验,确保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边疆治理全过程各方面,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二是坚持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边疆治理的战略牵引,发挥好云南作为资源富集重要基地、国家安全重要屏障、面向南亚东南亚对外开放重要前沿的优势,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深入开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推进兴边富民行动,结合口岸经济与城镇化建设,提升边境地区产业增值能力,促进群众增收与区域协调发展。
三是坚持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工作的主线,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为边疆治理的底线要求,完善立体化防控体系,健全党政警民联防机制,依托党委统筹、政府协调、警方治理、民众参与的联动模式,形成合力为国戍边的常态化机制。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提高民族事务法治化水平,防范非法跨境活动与安全风险,筑牢西南边疆安全屏障,共守祖国边疆、共建美好家园。
四是立足地方实际,强化系统谋划,完善教育机制。构建“顶层设计+文化浸润+实践创新”的立体化推进模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及国民教育,系统性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入脑入心,为民族团结与民族地区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人民至上的具象化展现。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引领着云南在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作者系云南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