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示范
2025-05-13
作者:阮朝奇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各族群众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云南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繁衍生息之地,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事关云南发展全局,事关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希望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殷切期望,为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水平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新中国最早成立的民族高等院校之一,云南民族大学扎根云岭大地,肩负教育工作和民族工作的双重使命,切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各项工作主线,在服务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中努力走在前列,为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贡献力量。
坚持党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坚持党的领导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办好民族院校的根本保障。民族院校是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产生和实践的重要阵地,具有因党而生、因党而立、因党而兴的鲜明特征。云南民族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建的民族院校之一,自成立伊始就承担了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培训边疆民族地区工作干部的重要政治任务,为建设新中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世纪50年代,云南民族学院(今云南民族大学)院长马曜提出了跨越传统社会形态由原始或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直过理论”,为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和边疆治理贡献了智慧。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民族院校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管党治党、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以发展进步为关键引领,全面服务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优化学科专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要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把准研究方向,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做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民族院校要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南,根据时代需要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完善和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要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发挥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教育引导师生当好新时代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促进者、守护者。要紧密结合办学基础、办学特色、办学目标,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全面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能力建设。具体而言,要坚持“五育”并举,坚持文化沁润,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环境育人的主基调。要融通课内外、校内外,贯通大中小学,精心打造“思政+”品牌,促进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交叉学科建设为牵引,创新党的民族研究理论与实践。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完善民族工作格局的现实路径与理论需求。云南民族大学作为第二批15所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试点高校,将结合云南地处西南边疆、与南亚东南亚地区国家邻近的地缘条件,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构建完善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研究方向。一方面,注重民族研究与历史学、考古学的交叉融合,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做出努力。另一方面,注重民族研究与区域国别研究的交叉融合,以党的民族理论与实践创新为依据,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理论体系上开展新探索,加快中华民族共同体学本科、硕士及博士人才培育建设,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稳定坚实的人才队伍。
加强边疆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边疆地区发展纳入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全局,纳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支持边疆地区依托自身条件禀赋,在融入新发展格局、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边疆稳定则民族团结,边疆发展则国家繁荣。加强边疆研究与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加强边疆研究,要引导边疆地区各族人民群众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加强边疆研究,为促进边疆治理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撑和学理探索,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加强边疆研究,要坚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主线,促进边疆史、边疆治理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积极建构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
总之,我们要全面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政治意义、实践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守正创新、砥砺奋进,勇担教育工作和民族工作的双重使命,以坚持党的领导、优化学科专业、加强边疆研究的系统进路,努力促进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云南新篇章。
(作者系云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韩卓吾(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