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越
5月10日,“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与会学者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视域出发,围绕我国当前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的新成就、新问题和新趋向进行了多维探讨。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好衔接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社会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李金克表示,社会治理与社会工作密切相关,社会工作部门在社会治理中承担着重要职责。要进一步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推动实现社会的安定有序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当前,“社会治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展,立足学理解读层面,关键在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谢立中表示,社会治理相关概念经历了从“社会治安”到“社会管理”再到当下“社会治理”的转变,在内涵和外延上既有一定的差异性,又兼具很强的连续性。面对这种转变,学术界应该以更为主动的学术自觉,以更加精准、更贴近实践的学术解读拓宽社会治理的内涵,为理论指导实践搭建起桥梁。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美好社会的需要,不断对社会治理提出更高要求。随着文艺精品竞相涌现、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治理也成为学者愈发关注的研究趋向。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张冠梓表示,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面向,文化治理也在走向从管理到治理的嬗变之路。目前,我国文艺创作领域力作迭出,日前爆火的《哪吒2》正是其典型代表。张冠梓认为,这一文化现象的产生,与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密不可分,这也反映出政策驱动下,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实现良好结合后的发展潜力。因此,在文化治理领域,政府应主动发挥引领作用,打造共治平台,推进各治理主体基于文化发展的共同目标开展良性互动,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聚焦社会治理新动力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变化,使智治在成为驱动城市治理新动力的同时,也日益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支撑。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宪法教研室副主任刘素华认为,数字化治理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治理观念,借助数字化协同治理有望破解基层治理的部门壁垒,为推进基层整体治理带来新突破。她建议,可以尝试通过建立清单机制、推动城乡联动、培育跨界治理等方式推动实现数字化的部门协作。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综合治理研究所所长袁振龙提出,大数据为政府的整体化治理带来可能,城市治理也随之迎来了诸多变革。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治理主体也应加强协作,积极回应城市发展需求,利用大数据等新技术对城市运行状态进行更为科学的感知检测,使城市运行更安全、更有序、更智慧、更高效。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蕴藏无限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刘少杰表示,人工智能、数字化和网络化等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在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不确定性。应当积极面对这些不确定性,加强引导,通过创新社会治理的方式方法,有效解决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
研讨会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主办,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综合治理研究所等单位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