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担当 善作善成

奋力推进民族高校高质量发展

——访贵州民族大学校长王林

2025-05-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本报记者  刘远舰
  教育强国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贵州民族大学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围绕党和国家的需要锚定自身发展方向。近年来,贵州民族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要求,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近日,本报记者就贵州民族大学的发展历程、优势特色以及未来建设目标与规划等问题采访了贵州民族大学校长王林。
  围绕党和国家需要培养人才
  《中国社会科学报》: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设立的五所民族院校之一,贵州民族大学在不同发展阶段是如何围绕国家战略和民族地区需求来锚定自身发展方向的?
  王林:在贺龙、费孝通、欧百川等先辈的大力倡议和奔走推动下,新中国第一所以省名命名,肩负维护西南民族地区繁荣稳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红色使命的民族高等院校——贵州民族大学,于1951年应运而生。建校以来,学校始终扎根民族地区,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民族地区发展需求,与时代同步、与发展同行,不断调整并明确自身发展方向,现已发展成为贵州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科技研发基地、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基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基地以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智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和教育事业。学校始终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重组建设民族学与历史学、数据科学与信息工程、生态环境工程、旅游与航空服务、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国际教育、东盟人文等二级学院,积极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致力于在差异化发展中打造核心竞争力。
  学校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化理工与人文学科融合发展,根植贵州,服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家国情怀,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一流民族大学。
  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
  《中国社会科学报》:作为民族地区委省共建的民族类高校,学校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中采用了哪些具体举措,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果?
  王林:学校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了有形、有感、有效的“一主线四保障六融嵌”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培养出了一批专业技能扎实、乐于扎根贵州尤其是民族地区、具有家国情怀和责任感的人才,75%的毕业生反哺家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贯穿一条主线。学校主动肩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责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其融入办学治校各个领域、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做到观念上聚焦主线、学科上围绕主线、育人上突出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这是学校第七次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或模范单位表彰。
  二是强化四个保障。思想保障方面,校党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学校章程和发展规划,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并将其成效作为学校领导班子和党政干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机制保障方面,制定助力“模范省”建设的教育实施方案,细化22项重点任务,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发力,强化督查与制度完善。
  人员保障方面,注重提升教师民族团结意识与育人能力,组建以党政干部、任课教师、辅导员为主体,多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团队。
  平台保障方面,建成集教学、科研、智库于一体实体化运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协同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贵州省委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多民族文化繁荣发展高端智库、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构建矩阵平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育教学培养人才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三是深化六维融嵌。深化学科融嵌,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基础。聚焦国家战略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筹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一级学科和二级学院,以社会学为牵引、民族学为支撑,推动交叉学科与理工科融合,重塑学科结构,初步形成文理并重、协调发展的“共同体”学科格局。
  深化专业融嵌,提升人才培养契合度。立足贵州资源禀赋、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紧贴民族地区社会与产业需求,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深化产教研融合,培养既熟悉民族地区情况又具有综合素养的高素质人才。如党的十九大代表杨波长期坚守在贵州海拔最高村寨海嘎村,获习近平总书记点赞。
  深化课程融嵌,强化课堂教学主阵地。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构建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体系,将相关内容全面融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中,深入挖掘民族团结教育元素,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深化实践融嵌,筑牢实践育人新阵地。依托暑期“三下乡”“西部计划”志愿服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校外实习基地、学科竞赛等实践载体,发挥与黔东南州等地联合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作用,引导各民族师生深入社会、基层与乡村,在实践中体悟“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深刻内涵,在了解国情民情世情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深化文化融嵌,弘扬民族团结主旋律。将中华文化符号与中华民族形象深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承办全省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讲比赛,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依托多民族师生的天然优势,打造“亲亲石榴籽”特色育人品牌,营造“浸润式”文化育人环境,推动校园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示范园地。
  深化科研融嵌,激发科研育人新动能。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话语体系建设,深入挖掘与整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承担中宣部、国新办、国家民委等多项研究课题,产出一批立足中国历史、解读中国实践、回应中国问题的原创性理论成果,增强民族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反哺教学实践。学校已连续5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近年来累计获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课题150余项,主持或参与制定地方性法规与规划70余项。 
  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赋能区域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在学科专业调整优化的大背景下,贵州民族大学因时因势做了哪些探索?
  王林:学科专业调整是落实国家战略部署、推动高等教育体系深度变革的关键举措,既是应对当前产业变革的迫切需求,也是面向未来国际竞争的战略布局。学校坚持“夯基础、强理工、优特色”的原则,制定“一校一案”,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是调结构,优布局。坚持创新引领、内涵发展,加快理学、工学等学科门类建设,扶优、扶特、扶需、扶新一批专业,撤销、停招一批传统专业,逐步形成文理并重、专业与产业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
  二是夯基础,强合作。充分用好东西部协作机制,深化华南理工大学与学校对口帮扶合作,抢抓省委、省政府将北京大学教授挂任学校副校长契机,撬动整合资源,主动适应“强化基础、重视应用、特色培养”要求,争取国家部委支持,成功获批物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主动适应产业发展趋势,聚焦磷、重晶石等矿产资源和产业链,突出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全要素改造升级,引入国内顶级研究团队,链接省内优质重点企业,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上寻求着力点、结合点,成立了北京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磷化集团“富矿精开”联合创新实验室,创新构建“民大+名校+名企”的“3M”合作模式。目前,该实验室正集中攻关磷矿资源利用关键技术,有关成果已进入中试阶段。化学工程与技术则被遴选为贵州省“一校一特”重点建设学科,获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对口帮扶。 
  三是扬优势,促融合。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持续巩固中国语言文学等传统人文社科优势学科,聚焦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等研究方向,重点建设民族学、社会学等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推进文化产业管理、文物与博物馆学等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高质量发展。探索实施“新文科+”行动计划,组建跨学科教研团队,开发交叉课程模块,建设虚拟教研室开展沉浸式教学,努力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学校已获批“教育部社会学专业虚拟教研室”。
  为教育强国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更多努力
  《中国社会科学报》: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贵州考察时强调,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作为贵州省属重点高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是什么?
  王林: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学校在国家级新区贵安新区大学城实现“一校一址”办学,办学空间、办学条件、办学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规划办学规模4.2万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牢记嘱托,加快教育综合评价改革,完善建强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为主体,新工科、新文科为两翼的学科层级;打造“本硕博贯通、科教产融合”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构建以价值重塑、结构重组、生态重建为核心的有组织科研;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深化对外合作的“双循环”新格局;以人工智能引领智慧校园变革,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加快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民族高校,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作出更大贡献,为教育强国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更多努力,奋力书写民族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隋萌萌(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