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心理学视域下的本体安全理论因独特解释力受到持续关注。作为理论核心的本体安全,通常被界定为身体安全在心理层面的映射性建构,即通过一致的自我身份与稳定的惯例实践形成的心理安全感。这种安全机制的瓦解往往肇始于外部环境变迁引发的确定性消解,当既有叙事框架与惯例系统遭遇断裂时,不确定性焦虑与存在性危机构成威胁本体安全的心理动因。因此,本体安全需求成为个人行为和国家政策选择的驱动力。
本体安全与物质性安全的二元辨析与互构
当前,学术界关于本体安全与物质性安全的讨论虽已形成基本概念分野,但两者间的动态关系仍存在理论阐释的不足。本体安全本质上指向行为体对社会身份连续性的感知,它通过稳定的身份叙事和日常惯例维系心理秩序,其核心功能在于消解存在性焦虑。与之对应,物质性安全遵循“抵御可识别危险”的现实主义逻辑,聚焦生存威胁的物理防御,其功能在于降低对物质性存续的恐惧,典型行为如通过军备建设应对外部入侵。这种概念划分虽具启发性,却容易陷入理念主义与物质主义的机械对立,未能深入揭示两者的互构关系。
国家所构建的存在性威胁究竟是基于客观现实的安全评估,还是服务于身份认同的心理需求?本体安全是否构成物质性安全的先验性框架?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揭示两种类型安全的交互机制和转化机制来解释。值得注意的是,物质性安全需求的满足往往伴随本体安全危机,而本体安全受损又会催生物质性威胁的认知偏差。当国家通过权力的维持和扩张强化物质性安全时,即便未对他国构成实质性生存威胁,其权力增长引发的国际体系变动仍可能瓦解他国的惯例系统,如引发国际体系内权力分配的变化和相对地位的改变,破坏既有的身份认知与互动预期,最终触发强烈的本体不安全感。
从本体安全到物质性安全具有特定的转化机制。当既有的身份叙事遭遇挑战(如全球化冲击传统价值观)或惯例系统崩解(如国际秩序变动),国家行为体会陷入无明确具体对象的弥漫性焦虑。为消解这种难以名状的本体上的不安,国家行为体会启动“安全化”机制:通过划定“自我—他者”的认知边界,将抽象的焦虑转化为具象的威胁。国家行为体极有可能将对本体安全的追求与对焦虑的逃避联系起来,从而产生控制具象恐惧的倾向。例如,一国将本国的经济困境归咎于他国的“不公平竞争”,或将文化差异建构为文明存亡之争或自我价值的颠覆。这种转化本质上是通过制造“可控恐惧”来锚定心理安全——明确的恐惧对象比虚无的焦虑更易于应对。因此,国际政治中常见的军备竞赛或冲突升级,往往不只是生存需求的产物,更是深受霍布斯传统影响的国家行为体通过塑造外部威胁来强化内部认同、缓解存在焦虑的象征性实践。当本体安全诉求转化为物质性安全议题时,实质上营造了政治行为体操纵不确定性、制造恐惧话语的战略空间。
本体安全实践的悖论性后果
尽管本体安全理论为解析国家行为与国际政治提供了独特视角,能够解释诸多传统理论难以自洽的现象,但它与物质性安全的互构关系在实践中产生了悖论性后果。根据本体安全的内在逻辑,只要行为体感知的本体安全威胁具有现实基础,国家对特定议题的“安全化”便具有必然性,由此衍生的“他者化”与“角色投射”策略也获得了合理化依据。
然而,正是二者之间的互构关系,使得平衡两种安全需求成为国家实践的关键难题。在特定情境下,对本体安全的追求往往诱发防御过当:国家为维持身份叙事的连贯性采取的军事部署(如北约东扩)或对外干预行为,非但未能巩固安全,反而激化了地缘矛盾,将心理安全诉求异化为军备竞赛或冲突螺旋。这种“安全困境—本体焦虑”的闭环强化机制,常成为战争爆发的潜在诱因。
不仅如此,本体安全需求可能扭曲国家的威胁认知框架。当物质性安全被嵌套于本体安全逻辑时,生存威胁评估会经历身份滤镜的重构。例如,美国政府以“民主价值同盟”为叙事工具,将对华遏制战略包装为身份和文明冲突,将战略扩张转化为价值观存续的象征性实践。这种双向互构催生了自我实现的预言——国家为消解存在的焦虑而强化军事部署与经济制裁,却刺激他国采取反制措施,最终使臆想威胁演变为实质危机。国际政治中许多冲突升级的背后都暗含行为体为实现本体安全而主动牺牲物质性安全的逻辑,或物质性安全的实践逻辑被虚伪地包装为“本体安全寻求”,这暴露出国际政治中理性决策的深层裂痕。
本体安全理论的重构和意义省思
为避免本体安全实践的悖论性后果,本体安全理论重构需突破传统认知框架,对预设的“理念—物质”二元论进行解构,将本体安全和物质性安全视为一个持续互构的动态过程。本体安全并非独立于物质性安全的需求,而是渗透于安全决策全过程的认知滤镜,物质性安全的需求往往会引发本体的不安全。唯有把握这种动态互构本质,才能理解国家在安全决策中如何同时驾驭生存恐惧与存在焦虑的双重驱动。
重构理论的突破点在于发展辩证的安全观,揭示国家“安全化”行为过程中潜在的异化机制,即身份叙事异化为压制性的意识形态。通过对他国意识和身份的打压,一国本体安全的诉求将反向破坏国家的物质性安全。因此,在承认本体安全与物质性安全辩证统一的基础上,辨析安全化过程中“真实威胁”与“认知建构”的交互作用,需要关注物质手段如何被赋予象征意义。
重构理论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解释国家行为,更在于推动国际关系的认识论转向。本体安全理论揭示了复杂的认知系统,通过本体安全需求的驱动力和实践悖论的揭露,迫使学者和决策者承认他人和世界的复杂性、自我的局限和缺陷,并在可能和必要的地方探索解决和克服的可能性。决策者需敏锐地认识到身份叙事的问题,从而保证本体安全需求与物质性安全需求之间的平衡。在国际政治实践中,决策者应在与他国的互动中谨慎选择身份叙事和身份话语,以保证国家间的良性互动,构建弹性的身份认知框架。
总之,本体安全理论尚有诸多可被挖掘的价值和发展空间。唯有通过严谨的学术对话与实践指导下的理论调适,方能使这一理论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实现解释力与规范性的有机统一。
(作者系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