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2025-05-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首次提出“思政引领力”,并把它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六力”之首,《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再次强调,要“加快建设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提出并强调“思政引领力”作为教育政治属性的核心标志,旨在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来说,提升思政引领力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品格锤炼、知识传授、创新激发以及奉献祖国等素质的培养上,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完全一致。“四个引路人”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思政引领力提供了根本遵循。  【阅读原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从“三性一力”的关系看,针对性始终是思政课教学最为关键的前提,无论是思想的深刻、理论的彻底,还是话语的亲和,最终都指向学生本身,都要靠针对性的增强来感染学生、引领学生、赢得学生。当前,思政课建设已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更加要抓住针对性这一关键点,在适应学生、贴近实际中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切实提升思政课培根铸魂的育人实效。 【阅读原文】
  
  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已从顶层设计的宏伟蓝图落实为铸魂育人的系统性改革成果。特别是在“八个相统一”原则指引下,“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辩证方法论,为破解思政课教学“重理论灌输、轻实践养成”的难题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进行地方考察调研活动,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鲜活素材。各高校紧跟习近平总书记地方考察足迹,打造思政课实践教学特色案例,使青年学子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双向赋能中,深刻体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通古今的理论张力、攻坚克难的实践伟力、滋养人心的文化魅力、引领未来的创新活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阅读原文】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