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众文艺:时代脉搏与文艺新变”研讨会举行

2025-04-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4月13日,“新大众文艺:时代脉搏与文艺新变”研讨会于上海大学文学院举行。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马文运及众多国内专家学者出席活动。 
“新大众文艺:时代脉搏与文艺新变”研讨会现场 校方提供
  更好肩负起探索新大众文艺实践重任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马文运及众多国内专家学者出席活动并致辞。上海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曾军主持开幕仪式。 
  成旦红表示,上海大学肩负“紧跟时代、把握脉络、紧扣需求”的使命,需以开放心态应对技术变革,期待学者深耕,以扎实研究探索批评与创作路径,携手构建浸润社会主义数字文明、兼具中国气派与世界视野的文艺新生态,续写瞿秋白等前辈关注大众文艺的百年文脉。 
  马文运认为,上海作为全国文艺重镇,应肩负起探索新大众文艺实践的重任。新大众文艺需平衡人民性与商业性,呼吁以开放包容心态推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坚守文艺底线,助力新大众文艺构建多样化、大众化的未来生态,为人民提供更丰富的精神滋养。 
  吴义勤充分肯定了上海大学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举行的各项研究研讨活动,并强调新时代技术革新催生出新大众文艺形态,其以鲜明人民性、大众参与性成为重要思潮,既承接文艺传统,更是科技赋能、文学民主化与人民性得以彰显的标志。他提出,新大众文艺需正视观念调整、评价体系变革,应对价值、版权、伦理等问题,把握艺术融合与跨界可能。他期待本次研讨会能推动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助力新时代文学繁荣,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助力新兴文化与文艺实现蓬勃发展 
  会上,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谭好哲教授,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方喜,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文贵良,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单小曦,《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主编叶祝弟分别对新大众文艺的理论及实践问题展开了研讨。会议主旨发言环节由上海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王光东主持。 
  谭好哲表示,媒介变革正在重塑文学评论的话语体系,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文学批评的对象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亟待构建既适应媒介特性又保持价值引领的批评范式。汪政提出,新大众文艺的“新”在于融合,学者应审视传统经典的创造性转化,展望新大众文艺与传统文艺的融合。刘方喜围绕新大众文艺与新人工智能的关联展开论述,提出未来文艺生态将是个人生物性创作与机器辅助创作并存。 
  文贵良认为,新大众文艺视域下的作家群体定义正面临新挑战,新大众文艺应回归文学本质,以新语言打开熟悉生活,在时代语境中彰显人类独特的生存质感与情感深度。单小曦认为,新大众文艺、新媒介文艺及新人民文艺存在一体两面性。叶祝弟则探讨了作家如何化身博主成为文学景观,从幕后走向台前,为文学生态带来新可能。 
  随后,会议分别开展了以“新时代与大众文艺”“新媒介与大众文艺”为主题的专题讨论。上海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旭光、上海大学中文系主任张永禄分别主持。多位与会专家作交流发言,围绕数字技术、数字媒介、大众文艺新形势展开讨论,认为数字技术重塑当代文艺生态,网络文学、短视频等新兴形态以用户共创机制推动全民参与,AI写作溯源传统自动书写传统,折射技术驱动与人文传统的张力。专家认为,媒介转型需平衡工具理性与情感结构,在跨媒介叙事中激活民族文化资源,通过雅俗融合实现文化增值,期待新大众文艺通过数字媒介重构审美体验与公共话语,在传承与创新中承载文明对话功能。  
  会议由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基地)、《探索与争鸣》杂志社、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主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