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好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多彩贵州篇

2025-04-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遍布中华大地上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有力见证。多彩贵州文化遗产是国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亮丽篇章。2025年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期间,对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重要指示,是守护好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多彩贵州篇的根本遵循。

  多彩贵州文化遗产是

  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见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贵州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成为对贵州历史和文化特征的新概括。长期以来,关于贵州历史的记载较少,但并不意味着贵州缺乏历史。因此,亟须对贵州历史进行重新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考古五次入选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不断刷新人们对贵州历史的认知。其中,入选2012年度的海龙屯土司遗址、2014年度的播州杨氏土司墓地,年代跨越宋元明三代。入选2016年度的贵安新区牛坡洞洞穴遗址、2020年度的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跨越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入选2022年度的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从两晋、隋唐到宋元明延续近1400年。上述考古新发现,加上此前的黔西观音洞遗址(旧石器时代)、盘县大洞遗址(旧石器时代)、威宁中水遗址(商周时期)、赫章可乐遗址墓葬(秦汉时期)等,建构了从旧石器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再到历史时期以来完整时间序列,加上全省14000多处文物点,实证了贵州历史底蕴深厚和中华文明在贵州地域的连续性。

  在数千年历史进程中,来自中原的汉人与南方的濮人、苗瑶、氐羌、百越四大族系汇聚贵州高原,交往交流交融,走向多元一体。从汉代的尹珍远赴中原求学,到明代的王阳明千里入黔悟道,中华文脉在贵州高原接续传承并走向高峰。侗族大歌、苗族飞歌、布依族八音坐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美美与共,云山屯、飞云崖、楼上、三门塘等古建筑群与传统村落、民族特色村寨交错分布,实证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在全民族抗战的伟大斗争中,70余万贵州儿女前方浴血奋战,近千万贵州人民后方支援抗战,贵州大地无私接纳沦陷区难民70多万人等,实证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镇远和平村成功改造数百名日本战俘,更是成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和平性的重要实证。

  五四运动以来,马克思主义在贵州广泛传播,从这里走出了邓恩铭、王若飞、周逸群、旷继勋等早期党和红军领导人,邓恩铭还是中共一大代表。红军长征转战贵州期间,党中央召开遵义会议,实现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在独立自主走中国道路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古老的中华文明在“两个结合”中获得时代新生。“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遵义会议会址、黎平会议会址、猴场会议旧址、苟坝会议旧址、四渡赤水战役旧址等重要长征文物遗存,不仅是中国革命伟大转折的重要见证,也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创新性的重要实证。

  全面加强多彩贵州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贵州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海龙屯土司遗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个(遵义、镇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54处;人类非遗代表性项目3项(侗族大歌、石阡说春、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9项159处、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28项1025处;核定公布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2座、名镇22个、名村31个、街区29片,历史建筑1655处。有312个国家民族特色村寨,居全国第一;757个中国传统村落,居全国第二;红军长征文物遗存750余处,是党中央确定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对革命战争时期留下的红色旧址,要加强系统性保护。我们要增强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在保护对象上,深刻认识到文物的背后是非遗、非遗也需要文物的承载,不管是文物还是非遗,都离不开特定的生产生活空间,从而统筹保护好文物、非遗及各类文化遗产及其生成环境。在保护主体上,认识到文物、非遗及各类文化遗产保护涉及不同主管部门、适用不同部门法,从而加强统一监管,构建大保护格局,切实增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权威性、协同性和约束力。在保护过程中,从资源普查、资产管理、名录公布、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到严格执行“先考古、后出让”和“先调查、后建设”,到文物督察检查、隐患排查整治,再到从严打击文物违法犯罪和严肃问责失职渎职行为一体推进保护管理,不断增强历史文化遗产全过程保护能力。

  此外,还要结合贵州作为西南陆路交通枢纽和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鲜明特征,以重要遗产线路(廊道、片区)保护带动全省文化遗产保护水平整体提升。加强红军长征贵州线路遗产保护,建设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带动全省红色资源保护水平提升。加强乌江流域遗产保护,建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贵州段,带动全省流域文化遗产保护水平提升。加强万里茶道和丝绸之路南亚廊道贵州段调查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遗址保护,万山汞矿、侗寨、苗寨申遗等,提升贵州省国家级国际性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加强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提升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作示范。

  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

  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针对贵州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利用这一优势,增强文化自信、化风育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他在肇兴侗寨考察时指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需要我们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多彩贵州文化遗产的鲜明特点是“多彩”,点多面广、类型多样且散布在复杂而脆弱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对保护技术、人才和资金投入的要求相当高。要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在守牢文化遗产安全底线前提下,科学研判承载能力,有序推进合理利用,讲好遗产故事,增强文化自信、化风育人。贵州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后发追赶者,但决不能因为发展任务重就把保护与发展对立起来,要看到文化遗产蕴含着不可估量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及其可能创造出的综合效益,以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增强城乡发展吸引力、凝聚力。贵州正在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化,努力打造“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但发展遗产旅游不能过度商业化,要坚持以保护为前提,努力把遗产保护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统一起来。

  2019年以来,贵州高质量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按照管控保护区、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和传统利用区等主体功能区要求,综合考虑文物和文化资源整体布局、禀赋差异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立遵义会议会址“一核”,中央红军长征转战贵州“一线”,红二、红六军团长征转战铜仁、毕节“两翼”,规划建设14个展示园、10条展示带、系列展示点,形成“一核一线两翼多点”格局。实施长征文物保护项目140多个,遵义会议会址周边环境整治及展陈提升后,年接待游客从500余万人次增加到2024年的900余万人次,长征的国家记忆和大众认知更加强化,国家文化公园的理念正在变成现实。要以此为引领,深入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赢”的新路,增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  

  (作者系贵州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秘书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刘翔英(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