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与科技迅猛发展,社会进步与居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水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人类活动的产物。环境保护已成为党和国家重点关注、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绿色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全体公民的积极行动。
居民环境保护行为包括两个维度:一是参加环境保护组织、支持环保组织开展活动、参与环保议题讨论等的公领域(public sphere)亲环境行为;二是在日常生活中注重消费的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如绿色消费、回收利用等的私领域(private sphere)亲环境行为。
近年来,我国居民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攀升,政府也积极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以推动环保事业发展。然而,居民在实际环保行动中的表现却有待改善,“知易行难”成为普遍困境。虽然环保意识是推动环保行为的重要基础,但二者并非必然呈正相关,真正将环保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的人占比不高。有研究显示,生态消费意识向生态消费行为的转化率仅为34%,远低于非生态消费意识与行为之间的转化水平。因此,深入探究环保“知易行难”的原因,以及明确促进或阻碍亲环境意识向亲环境行为转化的因素,显得尤为重要。此外,价值观在个体认知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深刻影响着个体的行为选择。文化对亲环境意识和行为也有着重要影响,基于中国文化背景研究中国公民的亲环境意识与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江南大学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研究院副院长王建华教授带领研究团队,历时五年著成的《推进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一书,重点关注公众的亲环境行为,试图厘清公众参与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行为逻辑,探究协同治理下的生态环境政策机制与生态效率提升路径,以期推动公众形成环境友好的消费模式与生产方式,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政策支持。该书共六个章节,具体从公众环境心理与环保行为机制、公众参与绿色消费实践逻辑、绿色生产转型多环节实现机制、绿色生产转型政策作用机制和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实践路径与优化策略等方面,充分结合宏观统计数据和微观调研数据,使用宏观统计数据探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公众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为逻辑与实践机制,使用微观调研数据分析公众采纳公私领域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明确了消费和生产环节在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明晰了政策规制等政府行为对公众环境保护行为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制,从不同视角反映和准确描述了近年来我国政府、公众(生产者和消费者)、媒体等多主体在良性的市场环境下通过协商合作,共同承担治理生态环境、提供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完善绿色农产品价格机制的责任,实现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全景。
作者在研究方法上不断变化和创新,始终积极探索前沿的研究手段。例如,采用对抗解释结构模型(ISM)研究农业生产者绿色生产技术的采纳行为;运用工具变量方法解决模型中的内生性问题;构建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并使用系统GMM法分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等。这些创新方法不仅拓宽了公众生态环境保护参与领域的研究思路,也突破了传统研究方法的局限,对当前的研究方法给予了极大的丰富和延展。
诚如作者所言,限于人力、物力及时间上的客观困难,调查范围有限,该书也难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如问卷调查数据可能无法反映精准的受访者实际生态行为信息,对生态环境协同共治的研究尚不够系统全面,关于构建政府、公众(生产者和消费者)、媒体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生态协同共治机制未能展开深入的探讨等,都是尚存的遗憾。即便如此,本书在推进生态环境协调治理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我们期待作者不忘初心、再接再厉,在农业安全生产和产业绿色发展研究领域继续驻扎坚守,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取得更大成绩。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