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均将水利视为国家经济命脉与政治生命线,治水即治国。从河流本体、人与河流、河流与社会文化三重维度出发,探讨河流修复、水体流通、生态涵养等新时期人—水互动的治理模式、生态意识与文化形态,是当前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
江苏,作为水乡泽国、河运枢纽,江、黄、淮运遍布境中,是历代漕运的核心区域,其水利事业的发展对江苏,乃至全国的水网交通、粮食安全、防灾减灾以及社会经济等方面均产生深远影响。作为水之要枢、国之命脉的江苏水利,也依托江苏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丰富多彩的水文化,使水文化成为江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界前贤在江苏水利史的多个主题上已有显著成果,但系统梳理数千年江苏水利发展脉络以及人水相协的生态历程等方面仍需拓展。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卢勇《江苏水利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24年)一书,系统梳理江苏水利的发展脉络,对江苏水利史做出了全面的补白与贡献。综观全书,以下几个特点尤为突出:
一是全景展示与细微构建相结合,描摹区域水利发展脉络。全书绪论从江苏省的自然地理概况与历史行政区划演变入手,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清晰的历史地理背景。第一章“水系及水生态环境变迁”以水系为线索,详细论述了淮河水系、沂沭泗水系、长江水系的变迁过程,以及水生态环境演变的诱因与影响,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江苏水利事业发展的宏观图景。这一章节不仅打破了传统水利史研究仅以时间为轴的局限,而且通过水系这一空间维度,展现了水利事业的地理分布和演变规律。第二章“水利与传统农业发展”则在全景展示的基础上,以时间为线索,深入剖析了江苏水利事业在不同历史时期与传统农业的紧密关系。从先秦时期的起源与初创,到秦汉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进步与发展,再到隋唐宋元时期的繁荣与昌盛,明清时期的停滞与发展,以及民国时期的曲折前进,通过历史分期,展现了水利事业在江苏传统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演变轨迹。这种书写方式使得书籍内容更加丰富多元,既便于读者把握江苏水利事业发展的整体性特征,又便于深入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的异同。
二是专题探研与深化分析相交融,展示区域人水相协的历史。书中不仅系统梳理了江苏水利的发展脉络,更注重分类研究,深化了江苏水利史的专题研究。全书从水利与传统农业发展、水利与交通事业进步、水利与防灾体系构建、水利与社会文化演变等多个维度出发,对江苏水利事业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卢勇教授在书中贯穿了“水脉、命脉与文脉”的撰写理念。水脉,即江苏主要水系的演变与发展,是全书的基础脉络;命脉,则体现在水利对江苏,乃至全国农耕、交通、防灾等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文脉,则是水利对江苏文化特色的塑造与影响。在第二章至第五章中,这一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第二章“水利与传统农业发展”详细论述了水利对江苏农耕文明的孕育与促进作用,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三章“水利与交通事业进步”探讨了水利对江苏交通网络构建的独特贡献,突出了人类活动与水域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第四章“水利与防灾体系构建”聚焦于水利在防灾减灾方面的成就,展现了人类与水患抗争的智慧,人与水的和谐共处与可持续发展;第五章“水利与社会文化演变”则拓展了水利事业的研究视野,体现了水利对江苏社会文化的多方面影响,进一步彰显了人水相协调的现实价值。
三是拓展水利遗产研究的内涵与外延,增强了学术著作的现实意义和学术影响力。水利遗产作为水利史研究的基石,不仅直接见证水利兴衰更迭,更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文化价值。书中列举的省级水利工程遗产、世界级灌溉工程遗产,是江苏水利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里运河—高邮灌区,其历史可上溯至春秋时期,彼时水利开始兴起,历经秦汉以降诸朝迭代经营,治水方略实现了从初始顺应自然态势的朴素实践,逐步演进为依据流域生态、社会经济需求展开主动且精细的调控。这些水利工程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辉煌成就与卓越智慧,更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认同与自信心,为文化传承、教育普及及国际交流搭建了坚实的桥梁。此外,书中还附录了江苏水利大事记,编年有序地整合了不同时期具有标志性的水利工程兴废、朝廷治水政令变迁、水利技艺演进等内容,为读者勾勒出相对清晰的水利历史演进框架,串联起江苏水利发展之路。
在“水利与文化变迁”中,作者对明清时期的水利文化现象进行了全面梳理,展现了水利与社会文化习俗、民间信仰的紧密联系。然而,在时间跨度上,明以前的水利文化现象探讨相对较少,这或许是本书的一个小遗憾。但《江苏水利史》在内容安排、论述方式以及图文资料运用等方面均展现出了诸多创新之处。其独特的“水脉、命脉与文脉”撰写理念,不仅为区域水利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也为读者深入理解区域水利事业的历史演变规律和文化内涵提供了有力支持。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