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名称: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1月
作者:李娜
著作字数:260千字
内容简介:著作《社会网络分析视角下方志古籍知识组织研究》是南京林业大学李娜副教授主持参与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项目编号:18ZDA327)以及主持完成的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20LSC005)和中国博士后项目特别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21T140328)的研究成果。首先,全文数据库建设,通过收集和整理山西省方志物产资料,分析总结文本特征,设计方志物产文本结构化标准,基于SQL SERVER平台,完成了明至民国期间455年、13册、43万字、51545条物产数据的全文数据建设,实现了物产信息的数字化存储与检索。其次,物产信息研究,完善方志物产分类体系,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呈现物产分布格局的宏观演变、类别特征及个体迁移轨迹,实现物产时空属性的可视化解析。再次,命名实体识别,基于人工标注语料和条件随机场模型(CRF),实现物产相关六类实体(名称、人物、文献、地点、时间、用途)及其关联关系的自动化识别。最后,社会网络分析,构建多维度实体关联网络模型,通过宏观网络拓扑分析、中观社区发现和微观节点中心性计算,揭示显性知识关联与隐性知识模式,建立古籍知识组织的新型研究路径。
创新点:首先,将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应用到方志古籍的知识组织研究中,突破了传统GIS技术时空信息可视化的局限性,构建物产名、人名、地名、时间、用途、文献名等多类型命名实体信息的关联网络,这有助于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多角度开展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深度挖掘,实现“数据-信息-知识”的递进式转化。其次,优化命名实体识别模型,建立面向方志古籍的领域适应实体标注体系,通过条件随机场模型和十次交叉验证法,显著提升了复杂实体识别效果,较传统规则方法提升20%。还有,以黄河流域文明核心区山西为研究样本,拓展我国中北部代表性区域物产研究,与以广东、福建为代表的东南部地区物产研究形成跨区域比较研究。
学术理论价值:著作形成的涵盖资料收集、语料的结构化处理、全文数据库的建设、命名实体识别、社会网络分析等环节的全流程方志古籍知识组织研究路径,强化研究的完整性和连贯性,为大规模中文古籍的数字化整理和深度利用提供可复制借鉴和参考,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知识组织发现的显性和隐性知识,为农林、生态、历史等学科研究提供资料支撑和视角拓展,通过特产、优产等特色产品或种子资源发掘,为政府政策制定资政建言,推动区域社会和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另外,通过文献学、情报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实现数字技术与人文研究的碰撞与结合,构建“人工智能+人文研究”的古籍智能处理技术生态体系,为新文科建设提供跨学科研究范例,拓展数字人文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