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振兴高平地区传统村落

2025-03-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苑苑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山西省高平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保留了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和古代建筑,汇集在传统村落之中。近年来,以苏庄村、良户村、大周村为代表的传统村落,纷纷将古建筑作为承载空间,围绕“非遗”主题开展文化旅游活动,为自身注入了新的经济活力。在首个“非遗版”春节来临之际,笔者前往山西省高平市,对“非遗”振兴高平地区传统村落的实践进行调研。
  文化旅游,文化是基础,空间是关键。高平地区传统村落依托古建筑,将各自保存的“非遗”文化融入其中,充分彰显出自身特色。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目前,高平地区有中国传统村落6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5个,1574处不可移动文物,现存明清民居2300余间,其中全国重点文保单位5处,有80%以上的传统村落保留了原始街巷肌理。高平市高度重视古村与古建的保护工作,组织对传统村落内的古建筑进行大规模修缮,如苏庄村的明清古院落,釜山村的棋盘六院、宣圣庙等,使古村古建风貌得以延续。目前,已有23个传统村落、70余栋传统建筑完成修缮。与此同时,高平地区拥有高平绣活、八音会、黑陶技艺等国家级“非遗”3项、省级“非遗”11项,形成“一村一品”格局。
作者/供图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高平地区传统村落依托古建筑,通过四大路径,实现了传统文化资源向现代体验经济的创造性转化。
  非遗技艺的场景化重生。苏庄村将濒临失传的潞绸刺绣转化为“绣娘工坊体验”,将潞绸刺绣技艺分解为不同体验模块,游客不仅可以体验刺绣工艺中的选丝、劈线、绣文等流程,还可以定制自己的专属手帕。游客亲手绣制的真丝手帕成为爆款,带动村内3家传统织机作坊重新开张。体验工坊还与上海设计师合作推出“太行山纹样”系列丝巾,线上销售额年增长150%。
  从“单一观光”到“经济闭环”。苏庄村围绕“喜文化”打造文旅品牌,利用灯会、社火表演“引流”,进而围绕中式婚礼提供全流程服务。过程中,传统工艺产品潞绸通过加工成为床上用品打开了销路。2023年,苏庄共见证了100余场婚礼,仪式预订超200场。2024年,文旅融合带动村集体增收130万元,村民的人均收入得到明显提升。
  文化IP赋能。流传于高平地区的炎帝传说被改编为AR剧本杀《寻谷记》,游客可以化身“神农使者”,身临其境触摸历史传说,在良户村、大周村、羊头山三地完成“寻五谷、破迷阵、救苍生”任务,在古村巷道中解锁神话剧情;通过提炼“铁花火雨”“古建飞檐”“黑陶肌理”等视觉符号,高平古村有了专属滤镜和文创雪糕,相关话题在抖音播放量超2.1亿次。
  城乡要素对流。在这里,城市设计师与村民共创“新乡土美学”,如利用传统榫卯工艺制作现代灯具等文创工艺品,相关手工艺品进驻北上深买手店,深受广大顾客喜爱。2025年春节期间,乘着“非遗春节”的风潮,高平市共接待游客59.93万人次,同比增长40.44%。
  此外,年轻人口回流,也将活力与创意带回了家乡,古村落实现了从“空心化废墟”到“活态文化聚落”的转型。笔者了解到,苏庄村祭灶仪式要求每户至少1名青少年参与,通过“老带新”完成荆条编祭器、蒸枣山等环节,近三年青少年参与率从7%提升至31%;大周村“弩阵演练”吸引27名在外务工青年组建起“宋代武备复原小组”;良户村打铁花表演门票收入反哺非遗传承人,老匠人月收入从800元增至5000元,吸引“90后”青年返乡学习铁水泼洒技艺。新鲜血液的注入,使得非遗文化得到更好传承与发展,并在创新中不断走向全国。
  高平传统村落的实践证明,文化旅游绝非简单的民俗表演堆砌,而是通过文化深描、技术赋能、社群共建,将传统村落转化为“可体验的文化数据库”和“可参与的情感共同体”。这种新生既保留了乡土文明的基因,又创造了与现代生活对话的可能性,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活化样本。通过“非遗”振兴,产业的重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传统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