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永杰)11月29日至12月1日,以“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心理学贡献”为主题的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与社会治理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在南宁召开。大会主席、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与社会治理专业委员会主任郭永玉,大会主席、西南大学副校长赵玉芳,南宁师范大学副校长徐书业,南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李强,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与社会治理专业委员会部分委员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代表100余人出席会议。

会议开幕式
开幕式上,徐书业介绍了南宁师范大学的发展情况。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苏彦捷在线致辞,她谈到未来应当更好地凝聚智慧和力量,为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更多心理学的专业力量。郭永玉在致辞中围绕着本届大会主题“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心理学贡献”,从现代化的学理和逻辑入手,阐述了现代性的精神与特征,他回顾了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历程,从历史逻辑谈到现实逻辑,他表示,“人的现代化”正是心理学的研究课题,要深刻探究“人对物”“人对人”“人对自身”三大问题。
会议共进行了10场主旨报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朱廷劭为听众科普了大语言模型的训练和推理过程,并介绍了如何基于行为分析识别心理指标。湖南师范大学范伟教授作了题为《和谐共处:多维度视角下的亲社会行为决策机制》的报告,分享了如何助推个体与他人以及自然和谐相处。武汉大学教授喻丰围绕“人工智能决策的道德缺失效应”“算法是否承担责任”等问题展开报告,介绍了他的团队在职场算法厌恶、拟人化、人工智能威胁等领域的前沿研究进展。
广州理工学院教授雍少宏报告的题目是《新农民行为建构及其测量》,他通过对“新农民”行为进行了理论建构,并基于此开展了细致的问卷研制工作,有效弥补了乡村振兴评估指标体系的不足。海南大学教授傅安国从“接口悖论”引入,谈到心理学研究需要双元理性,并着重阐述了从脱贫到振兴的心理贫困治理问题,并提倡心理学者开展情境响应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陆静怡进行了《人们为何热衷谈论八卦》的报告,从信息交换、信任的角度探究了说八卦者是否会促进听者自我表露的程度。
西北师范大学教授高承海介绍了在民族认同方面进行的社会心理学探索并阐述了中国特色民族政策“既强调多元,也强调一体”的优势,梳理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心理路径。南宁师范大学教授颜志雄基于广西信访数据,分析了民众信访动态变化情况,分析了信访干部的心理服务能力和个体特征。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杨沈龙介绍了以补偿控制理论为基础的几项实证研究,并分析了突发公共事件中公众具体的典型社会心态及其建设性疏导。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永玉从文明史视角切入,提到创新是推动现代化的主要途径,并谈到当下的挑战与难题,由此提出为顶尖科技产业链作出贡献的具体举措。
与会学者会场合影
会议还设置了六个专题报告和四个分组报告,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代表分享和交流了86个不同主题的学术报告。
据悉,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与社会治理专业委员会于2019年4月25日在中国心理学会第十二届七次常务理事会上获批正式成立。自成立以来,该专业委员会积极组织学界不同学科的学术共同体,推进心理学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进程中发挥智库作用,至今为止已经主办了5届学术年会,并联合中国心理学会出版工作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共同编撰《心理学与社会治理丛书》,对心理学助力于社会治理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会议由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与社会治理专业委员会、南宁师范大学主办,南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教育现代化与质量监测研究中心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