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非合作行稳致远凝聚智慧和力量

2024-09-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本报记者 吴楠

  9月21日,学习贯彻落实峰会精神暨非洲研究与中非合作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举行。与会学者从气候变化、矿产资源开发等视角探讨了中非合作的新领域,为中非合作行稳致远建言献策。

  中非经贸合作进入新阶段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布,将中国同所有非洲建交国的双边关系提升到战略关系层面,并将中非关系整体定位提升至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这充分说明中非关系继往开来、蓬勃发展,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体现了中非关系求真务实、包容开放、开拓进取的鲜明特点。”中国亚非学会会长李新烽表示,这是中非关系的春天,也是中国非洲研究的春天。

  “‘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方对中非关系的期待和重视,也反映了中非关系发展的高水平。”外交部中非合作论坛后续行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李壮提出,此次峰会从顶层设计、战略规划到落实路径,系统性设计了推进中非合作的方案,在中非关系史上树立了新的里程碑,必将对未来中非关系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中非共逐现代化之梦,必将掀起“全球南方”国家现代化的热潮。目前,全球南方国家的领土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70%以上,国家数量和人口总量占世界的80%左右。外交部前驻摩洛哥大使孙树忠表示,中非经贸合作进入新阶段。峰会通过《关于共筑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两份成果文件,为中非下一步深化合作指明方向。“全球南方”国家经济持续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逐渐成为影响国际格局演进的重要因素。以中国和非洲为代表的“全球南方”国家的蓬勃发展,正在深刻影响世界历史进程。中非合作论坛已成为南南合作的高效平台和引领国际对非合作的“金字招牌”。中非双方明确要共建产业链、打造价值链,助力非洲工业化进程。

  开拓中非合作新领域

  深入研究、阐释并宣传中国式现代化、非洲现代化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当前和今后中国媒体和智库的重要课题。中国亚非学会秘书长吴传华表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非洲对中国的战略重要性日益上升。我们需要冷静、客观、务实地认识中非关系,掌握中非关系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正确应对中非关系中出现的新问题,树立忧患意识,从长远和全局利益出发,推动中非关系稳步前行,共同实现现代化。

  从1991年的《北京宣言》到2024年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中非携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合作路线图日渐清晰。谈及中非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包茂红表示,中国应帮助非洲发挥“后发优势”,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形成符合非洲资源环境和文化特点的绿色低碳现代化路径。同时,帮助非洲国家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与出口需求之间保持平衡,采用末端治理与预防相结合的原则治理污染。在农业方面,中国应发挥科技和工程建设优势,培育耐旱粮食作物品种,发展智慧农业,增强农业发展的韧性和效率。在气候变化方面,应提升非洲国家气候变化预警能力、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和救灾物资的公平可及性,增强最贫困人群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和韧性。

  中国非洲研究院研究员姚桂梅提出,中国在非洲的矿业投资聚集效应明显,已形成资源开发项目与配套基建工程双向联动的优势。要加强中非矿业合作机制建设,不断完善中非矿业金融合作机制,全方位保障重大项目的持续稳健运营;统筹谋划矿产选区,储备优质增量项目,全面提升中非矿业治理水平和项目管理能力。

  非洲的发展理念和战略规划与中国提出的全球性倡议高度契合。“在全球南方崛起、大国加大在非洲竞争及中非合作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中非跨区域合作的价值愈加突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西亚非洲研究中心副主任周玉渊认为,中非应通过铁海联运、陆海联动等合作,推动跨区域合作走深走实;推动中非基础设施合作转型升级,积极探索非洲基础设施生态链的管理和运营,促进非洲发展走廊沿线的区域协调发展。中非应加强合作,发挥大国的比较优势,推动良性的大国关系,促进国际社会对非洲跨区域合作形成合力。

  会议由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中国亚非学会主办,南京大学非洲研究所承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隋萌萌(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