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发展之路

2024-04-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本报记者 赵徐州

  通讯员 马琳 王圣姣

  为持续深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连日来,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举办了“龙江社科智库论坛——新质生产力研究”系列活动,组织社科工作者集中对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研究阐释交流。学者们一致认为,要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良好生态,更好地体现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整体效应。 

  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在4月9日召开的龙江社科智库论坛“从首提地到实践地——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探索与龙江实践”学术研讨会上,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魏枫提出,新质生产力具有中国独特性,是体现新发展理念、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顺应了人民需求导向,符合赶超阶段中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孙浩进认为,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在各类不确定性和风险中发展起来的生产力。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韩平表示,科技创新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产业迭代升级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载体。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数据要素,发展轨迹更倾向于整体推进,需要整体规划并发挥整体优势来推动其发展。对此,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乔榛认为,必须对发展空间进行整体规划,按照分工原则更好地发挥整体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功能。要充分考虑我国幅员辽阔所产生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程度的差异,分工实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整体规划。要使整体规划和分工实施有效结合,以整体规划拓展新质生产力发展空间,利用好巨大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空间。 

  走好因地制宜发展之路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由我国各地发展条件的差异决定的。乔榛表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要进一步调动不同地区经营主体的积极性,让不同所有制经济都焕发出强大活力。其次,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解决好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最后,要着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人才,改革分配体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培育和激发新质生产力日益成为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采取差异化策略,释放各类生产要素的活力,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韩平提出,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因地制宜、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孙浩进建议,要推动优质“潜力股”融入创新型产业集群中,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建设科技型、创新型重点项目,加快补短板、强弱项,拓展高新技术产业增量;要完善新质生产力的全产业链协同配套,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化效能,集聚合力攻坚克难,构筑新质生产力的产业集群“矩阵”,形成协同攻关、融合创新的后发赶超优势。韩平提出,要通过开发数据要素、创新数字技术和打造数字产业链等,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加快形成黑龙江特色新质生产力

  在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陈恒看来,黑龙江省要坚持创新驱动,发挥科技和产业基础优势,加快形成具有龙江特色的新质生产力。他建议,要在构建高效协同的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模式、构建梯次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体系、构建创新驱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环境、打造未来产业技术策源地、高质量推进未来产业孵化培育、优化未来产业创新生态环境等方面,打造新质生产力实践高地。

  韩平认为,唯有强化数字化、创新能力、设计思维和政策支持,通过推动新型工业化,催生新产业、培育新业态和新模式,才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基础;唯有坚持因地制宜,采取重点产业链和现代化产业集群双轨并行的策略,才能确保科技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保持持续的创新能力。 

  冰天雪地是黑龙江省的优势要素,如何推动特色文化旅游有成效、冰雪经济发展有成果,成为与会学者关注的焦点。黑龙江省冰雪产业研究院院长张贵海建议,要营造解放生产力的大环境,整合优化生产力要素配置,提高生产力边际效应,有效对接全球产业链、对接国家战略,做强冰雪经济,通过更新、革新、创新传统要素整合模式,推动龙江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指引,构建具有特色优势的现代化冰雪产业格局,不仅有助于从产业层面支撑哈尔滨高质量举办亚冬会,还可为后续打造冰雪经济新增长点提供持续动力。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王健提出,以打造新质劳动对象为指引,积极布局低空产业和智能冰雪装备制造产业,为高质量举办亚冬会提供科技支撑;以构建新质生产关系为导向,鼓励市场主体参与,加强政府引导,为高质量举办亚冬会提供动力支撑;以培养新质劳动对象为目标,构建现代化冰雪产业职业人才培养体系,为高质量举办亚冬会提供人才支撑。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刘娟(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