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对于艺术与人文学科的研究价值日渐凸显,这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其扩大了数据采集、调查、分析、建模、展示以及传播等各个方面的研究视野,从而辅助人文学者探索传统方法无法触及的研究盲区。近年来,由于人文社科的空间转向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兴起和发展,数字人文实践常常围绕文学和历史文本开展制图,文学地图已然成为数字人文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文学地图是以数字地图形式表征文学作品中的空间信息、空间分布及作家想象世界的研究方法。一方面,文学批评的空间转向让我们关注到文学文本结构如何构建空间感,将空间、情节、权力转换为具象的、可视化的图像。另一方面,伴随数字人文技术的发展,它成为文学批评数字化、空间化、可视化研究风潮中的新路径。可以说,文学地图既是跨越历史维度的某个文学传统的历史镜像表达,也是某个具体城市或者具体地点的图形表征。文学地图基于空间维度同时兼具时间维度的特征,不仅为文学研究提供了空间路标,也释放了与文学相关信息的关联价值,有利于发现新的学术问题和研究视角。
基于文学地图的文学批评
纵观国内外学界现有的文学地图研究,理论研究和实证性的文本分析成果异彩纷呈。现有相关研究成果聚焦绘制文学文本中的情感地图、诗歌中的地点描述、小说中的人物路线,借助地图审视文本与空间之间的关联,窥探文本中的地点对空间叙事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地图与文本细读的结合使研究者注意文本中的细微问题成为可能。
在文学地图绘制研究方面,国外学者Ryan Heuser、Mark Algee Hewitt、Annalise Lockhart、Erik Steiner和Van Tran等人绘制虚构的伦敦地区的空间和情感地图,辅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18—19世纪伦敦地区不同地点的情感描写。这些研究不仅直观地展示了伦敦地区各个地方在小说中的存在,而且揭示了小说中欢喜与悲哀情感的两极化与伦敦东西部的发展之间的关联。通过数字文学地图,学者打开了一幅不仅仅是弗朗西斯·伯尼或狄更斯笔下的伦敦历史画卷,更是蕴含于两个世纪小说当中情感结构之内的大都市全景图。
数字地图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颇有价值的特定空间参照点,让我们把文学文本与之整合起来,使之成为审视文本的反思性媒介。例如,在马修·桑斯特的“浪漫伦敦”项目中绘制的伦敦地图与华兹华斯的著作《序曲》重叠后,研究者发现了空间与地图以及文本审视之间的关联。桑斯特制作的地图把不尽相同的信息并列到一起,又反过来对社会生产的空间进行评估,从而引发思考:伦敦这座城市的空间结构如何影响华兹华斯的诗歌创作?在不同的空间地点,比如著作中的戏剧场,华兹华斯的语言风格是否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做法敦促我们专注于旧题新作抑或新题深思,从而使得地图理念进一步服务于文本发掘。
文学地图还可以揭示小说当中路线设置影响空间叙事的路径与轨迹。国内学者张袁月绘制了唐宋传奇中小说人物的行旅路线地图,揭示了行旅叙事的路线特征及唐宋与后代传奇小说的历史流变。她借助地图分析发现传奇小说情节组织与行旅叙事之间的关联。通过行旅路线的变化构建可信的叙事空间,文学地图帮助读者真实地再现了地理空间推动情节发展的叙事方式。由此可见,文学地图研究超越了原有的文本细读式的文学研究批评方法,揭示出情感、创作、叙事与地点之间的紧密联系,也代表了文学研究的空间转向,必然成为未来文学批评的重要视角。
未来研究的展开趋势
文学地图是空间叙事的视觉化呈现,不仅提供空间方向的指引,而且具有深层次的叙事和隐喻特征。文学地图研究既要观照空间地点在文学文本中的隐喻作用及其自身的叙事功能,也要注意文学文本限制和描绘地图的方式。广义的文学地图具有“实体性”特征,以文本中的实体空间为绘制对象,展示具体的空间变化,而狭义的文学地图具有“借喻性”特点,围绕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揭示作家借文学地图隐喻的对象,通过读者阅读作品后脑海中想象的地图,挖掘文学作品中更深远的内容和意义。诚如莫莱蒂所言,文学地图应该超越作为文学作品的说明性和装饰性的功能,成为文学文本的分析工具,将隐藏在文本内部的空间关系展现出来。基于文学地图的以上两种特性,在未来的文学研究中,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展开。
第一,通过文学地图反思作家创作的空间特性。研究者通过标注文学作品中的地点信息,使作品中的空间分布可视化,进而呈现文学叙事的空间变化规律以及作家创作的民族特性。如马修·威尔金斯通过比较美国小说和英国小说中的地理信息发现美国作家虽然偏爱美国空间,但其空间叙事具有明显的国际性。第二,通过文学地理空间揭示种族、文化和权力问题。例如,通过绘制美国移民文学作品中不同族群的地理分布图,探索在特定历史时期背景下他们的空间轨迹变化如何与社会阶级分化、权力结构、历史事件交织,进而从深层次探讨不同族群的身份、归属与文化交融问题。第三,通过空间变迁展现多维文学史。例如,张袁月等人研究了整个中国古代小说史中的行旅叙事,这是文学地图与历史空间交叉研究的有益尝试,以立体化的方式呈现历史背景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让读者感受文学创作的时空演变,从而以空间变迁的视角展现立体多维的文学史。
数字技术创造出文本概念化和实践文学地图的新方式,反过来,文学地图的制作改变了我们使用和思考数字技术的方式。地图是展示空间和地理信息最有效、最直观的手段,文学地图伴随数字人文的发展逐渐进入文学研究者的视野,不仅推动了文学批评的数字空间研究转向,也更清晰地展示了文本内部空间与叙事之间的关系。随着文学研究新范式的建立与发展,文学地图促使人们对文本进行空间思考,更深入地理解文学文本的时间顺序和人际特征,而且进一步促进了数字人文研究领域的拓展。
(作者系哈尔滨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