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发表五年暨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理论研讨会”在华东理工大学召开

2024-04-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为纪念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发表5年,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3月17日,由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于主办的“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发表五年暨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理论研讨会”在华东理工大学召开。

  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书记、院长王爱祥致辞时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如何使用好数字技术,做到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这是时代提出来的重大命题。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徐国民教授主持研讨会。

  专家学者围绕着思政课教学运用数字技术的理论与实践以及数字时代给思政课改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等主题开展了深入研讨。

“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发表五年暨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理论研讨会”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书记、院长王爱祥致辞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徐国民教授主持研讨会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时代的呼唤

  教育部教指委专家、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李春晖教授认为,如何用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一是要解决“统”的问题,即做好顶层设计,搞清楚数字技术到底如何能赋。二是要解决“同”的问题,即防止资源浪费,开发出大量低水平“同质化”虚拟仿真实训室等项目。三是要解决“通”的问题,即做到高校之间要互相沟通和联通。

教育部教指委专家、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李春晖教授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赵鸣歧认为,数字时代人机共育的教学模式,它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如何来用技术助力提升立德树人、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感染力、提升学生的专注度、参与度,进而提升学生获得感,这是思政课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要通过高质量数据资源库建设来实现精准教学,让学生打破在课堂教学场域局限,充分利用课外数据资源库自主学习,教师课堂专注解决学生困惑问题,真正让思政课回归思政课本身,解决学生思想性、理论性的问题。

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赵鸣歧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梁认为,数字时代,作为教育技术领域不断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精准教学代表了一套程序和方法,用于决定是否、何时以及如何改进课程与教学质量,以教师行为促进学生的学习成效。把精准教学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课程教学及其教学效果的测量与评价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在实践中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进一步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在思政课精准教学中,可以应用语料库技术对教学行为、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效果进行测量和评价。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梁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董玉来教授认为,数智时代,青年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自主、互动、共享、全天候的特征,在固的时间和地点而进行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需求,这就需要数字赋能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学,一方面,要将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资源等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数字化,用数字化的方式进行呈现;另一方面,用“数字化+”的思维改造、创新现有的教学范式,探索思政课教学的未来形态和范式。

上海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董玉来教授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勇教授认为,思政课教学要紧跟时代形势,紧跟技术发展形势,要精准研判学生的需求和教师的供给,建设数字化里面的数字思政课。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勇教授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数字时代给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

  徐国民认为,在数字化时代,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等的渠道和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这一发展态势,给过去单纯依靠师生在知识和信息等方面不对称的那种课堂教学模式带来了严峻挑战。就今天看来,思政课教师应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在价值立场和思维方式上的比较优势,提升大学生的价值评判能力和思维能力,以理论的深刻性确保大学生在政治立场等方面的坚定性。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赵勇教授认为,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一个前沿性话题。目前,课堂教学中数字赋能的效应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除了我们现在说的一些场景化、实践性教学,虚拟实践等,思政课还有一个方向就是需要老师回到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去,把经典文本历史情境具体化。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核心元素,也是别的学科做不了的。我们需要通过新的技术把这些核心元素实现很好的转化。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赵勇教授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庆寺教授认为,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已经远远超越了信息化网络化,思政教育已经形成了一种人机互动技术支撑的生态系统。它从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教学评估等全方位对教育进行了改变,形成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开放共享的全新教学范式。思政课教学要实现从传统型向技术型、从经验型向精准型、从社会型向主动型转换。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庆寺教授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顺认为,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是现代科技发展的时代大势,我们思政课教师应主动顺应大势、乘势而上、为我所用;善用互联网工具、数字手段,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理论痛点,以便进行针对性教学;以内容为本,数字技术是锦上添花,而不应该喧宾夺主;教师要掌握数智技术下教育教学规律、知识传播规律、学生成长规律。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顺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岳爱武认为,要持续做好做优大学生群体的数字安全风险防范工作,需要优化全渗透课程体系、构建全方位支撑体系、搭建全覆盖保障体系,全面提高数字安全风险防控的整体性、精准性、协同性。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岳爱武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青年研究》杂志社主编朱国栋认为,数字生存已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教师在生活中讲好“大思政课”,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数字生活,运用好数字技术,把思政课教学融入数字生活,以高质量的思政课教学引领学生的数字生活。       

《青年研究》杂志社主编朱国栋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