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动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

山东省高校思政课教学名师工作室“重温3·18讲话精神,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座谈会综述

2024-03-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杰)3月17日,由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山东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中心共同举办的“山东省高校思政课教学名师工作室‘重温3·18讲话精神,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座谈会”在济南召开。

山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万光侠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主办方供图

山东省教育厅(省委教育工委)思政处(宣教处)处长陈成标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主办方供图

  山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万光侠,山东省教育厅(省委教育工委)思政处(宣教处)处长陈成标出席开幕式并讲话。20余位思政课教学名师分别围绕“3·18讲话精神的重要内容”“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高校思政课教学名师工作室建设”等主题作了多维度的交流发言。

会议现场 主办方供图

  高校思政课改革与大思政课建设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徐艳玲认为,思政课特殊的教学规律体现为“知识—方法—境界”三位一体。思政课不是一般的知识传授,而是在知识流动的平台上不断地升华出方法论启示和境界启示。其核心价值诉求是点燃学生心灵深处的理想火种,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价值追求“步步高”的目标,使马克思主义从“知识体系”转变为“认知体系”,继而转变为“认同体系”,最后升华为“信仰体系”,从而真正实现思政课“铸魂”工程的目标诉求。

  山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徐莹认为,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需要在思政课建设的重点问题和特色问题上下功夫。一方面,要树立“大思政课”理念,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做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大思政课”的实践指向;另一方面,思政课建设要探索特色鲜明的思政课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学内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

  针对思政课“讲什么”“怎么样”“讲得怎么样”这一问题,德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乃龙提出,“讲什么”就是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讲清楚、讲透彻、讲明白“五史”;“怎么讲”就是抓住“立德树人”这个核心,抓牢“学生的疑问就是要讲的内容”这个重点,抓好“课堂教学改革”这个基础,抓实“锻炼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思政队伍”这个关键;“讲得怎么样”就是“让学生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优秀传播者”成为金标准。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孙余余认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注重三个“立足点”。一是要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思政课之间的关系,用学科建设成果滋养思政课课程建设。二是要立足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理念,切实做好高中与大学阶段思政课的有效衔接。三是要立足于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关系,切实发挥教学与科研“双轮驱动”作用,以科研促进教学,以科研带动教学,不断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芹认为,大思政课是由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构成,“思政小课堂”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社会大课堂”是指在广阔的社会生活空间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包括“校内社会课堂”和“校外社会课堂”。“大思政课”教学模式就是要通过建构“四位一体”的思政课学习共同体机制,通过打通校内外思政育人主体、思政课程资源、学习研究方式的各方壁垒,进一步提升实效性和亲和力。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春华表示,高校党建工作和“大思政课”建设虽然概念不同,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大思政课”建设作为一项系统而全面的教育工程,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有助于在教师队伍、教育资源、工作阵地、平台载体等方面深度融合,在协同育人中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发展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任者春认为,作为思政课老师,要带着问题、带着案例走向讲台,积极采用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等教学方式,生动活泼地上好思政课。思政课老师要有哲学家的高度,回答时代之问;有心理学家的深度,带着生命情怀走向学生,以真情关爱学生成长;要有教育家的温度,引领学生创造出彩人生,使学生有温暖感。

  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朋忠表示,好的思想政治课教师至少应该做到三点:第一点是坚守初心。我们党的初心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教师必须把这个讲明白,也要守住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第二点是有情怀。有情怀就是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第三点是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有真本事。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徐稳表示,五年来,思政课教师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大的科研教学舞台。思政课教师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职业神圣,使命光荣!思政课教学改革永无止境,我们应继续努力,共同携手,结伴前行,共同创造思政课教师美好未来。

  青岛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史倩认为,思政课教师应该有为人师的情怀。首先是家国情怀。必须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其次是传道情怀。传道授业解惑,认认真真上好每一堂课,做好每一个项目,让每门课程都有温度、有力度。

  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慧表示,要想理直气壮开好、讲好思政课,应该绷紧思想弦,把好舆论的风口,争做一名可信、可靠的思政课教师;把好创新关,用好技术的端口,争做一名乐为、善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打好能力牌,填补本领的缺口,争做一名可敬的思政课教师。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史家亮提出,知懂善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思政课教师必备的理论素养,思政课教师要持之以恒地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要着力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四史”学习常态化,不断提高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以大历史观和正确党史观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展现思政课的思想魅力,让学生感受到真理的力量,增强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获得感。

  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实践探索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岳喜介绍了该校推进高职思政课改革的创新举措。一是更新教学理念,师生“共创共长”。用信仰点亮教师,用教师点亮课程,用课程点亮学生。二是凸显“职教特色”,创新教学模式。构建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思政与专业、理论与实践“四结合”的立体化教学模式。三是搭建平台梯队,助力教师成长,完善师资队伍培养体系。四是丰富实践载体,促进知行合一。

  山东工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柴秀波介绍说,山东工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开展课堂微训练、校园微活动、社会微体验和经典品读等“三微一读”活动,促进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统一。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个人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目标结合起来。

  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鹏表示,山东建筑大学持续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实施“一课一品”行动,在知识图谱的数字化赋能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方面持续发力,在课程建设、教学研究、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育人效果方面产生了积极和广泛的影响。学校将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宋海儆介绍说,本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该校将石油行业特色风味、青岛地域发展韵味、齐鲁历史文化底味融入思政课教学,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把个人发展和所学专业发展联系起来、和基层生产生活联系起来、和民族复兴全局联系起来,从而引导学生树立献身行业发展、扎根地方基层、服务国家战略的远大志向。

  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昊表示,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本地丰富的红色资源转化为生动的教学素材,将以冀鲁豫红色文化和孔繁森精神为代表的聊城红色资源转化为思政教育的鲜活教材,使学生在亲身感受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过程中,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文化自信,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

  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朱宏晋表示,作为医科大学,五年来,该校立足医科优势,持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依托全国医学院校马院联盟,联合教改、共铸金课。依托医学优势资源,开设《健康中国》课程,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今后,该校将持续推进医学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为培养新时代卓越医学人才贡献力量。

  潍坊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邢庆亮介绍,潍坊职业学院提出“双侧驱动”课程改革理念。改革创新既需要供给侧的驱动,更需要需求侧的驱动。基于“反向设计、正向实施”原则,反向进行教学设计,推行由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组成的CIPP学业成绩评价改革。

  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教授张同胜表示,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推行访谈式实践教学,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2023年以校村合作共建为突破口,创建“行走的党建”,将思政课与乡村振兴、党的建设紧密融合,将“大思政课”建设落实到位。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云芳表示,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着力构建高职思政课“4+”课程群,打造思政金课。“4+”即做到四个结合: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未来将以金课建设为牵引,以大思政课和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为两翼,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加强思政课与产业、区域经济和政府政策的联系。

  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周文君表示,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通过挖掘、梳理地方文化中的思政课教学资源,根据不同学段、不同教学目标,一课多研、同课异构,打造相互衔接、层层进阶的教学专题,并积极建构符合地方文化育人实际的实践教学课程,不断升华实践教学的情感体验,推动地方文化传承发展与思政课教学双向赋能。  

  高校思政课教学名师工作室建设

  山东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学名师工作室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的有力举措,与会学者围绕高校思政课教学名师工作室建设进行了深入研讨。

  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曹胜提出,要通过“三轮驱动”打造省思政课教学名师工作室。第一,团队联动,加强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第二,学科带动,引领思政课上层次。第三,教学主动,打造思政课“金课”。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广友探讨了“人工智能+行动”背景下高校教学名师工作室建设,在他看来,需要瞄准高校思政课不断推进智慧教学改革的新方向、新趋势,以虚拟仿真实验系列课程建设为依托,探索形成思政课智慧教学的新方法、新路径。

  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立志表示,近年来济南大学两个思政课名师工作室采用“一体联动、各有侧重”的工作模式,着力培养有坚定信仰的教师、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推动有效度的改革,培养出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不断增强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精心引导和栽培青年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瑞鹏表示,学校以“贯通式教育+开放式教育+体验式教育”三式教育为导向,将“孔繁森精神与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全过程,突出“孔繁森精神与红色文化”在课堂教学、课程开发和团队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红色文化”品牌影响不断彰显。

  潍坊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周娉介绍了该校思政课教师“三步进阶、四维拓展”的培养模式,将课程改革、资源建设融入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全过程,构建纵向成长规划、横向提升平台和深向联动机制,实现思政课核心要素的良性互动、动态提升,使学徒式听课、研究性教学、大赛中淬炼成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有力抓手。

 

与会学者合影 主办方供图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毕雁 实习编辑:姚国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