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互鉴 双城共进——首届沪港文化学术论坛在上海大学举行

2024-03-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3月10日,由上海大学、上海唐君远教育基金会主办,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上海大学文学院承办的“交流互鉴、双城共进——首届沪港文化学术论坛”在上海大学举办。论坛设置主旨报告及两场交流发言,围绕沪港文化展开学术交流。

“交流互鉴、双城共进——首届沪港文化学术论坛”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交流互鉴、双城共进——首届沪港文化学术论坛”大会现场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上海海外联谊会副会长王珏,上海唐君远教育基金会执行理事唐嘉盛,上海宋庆龄研究会会长、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薛潮,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陈东,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校党委副书记段勇,校党委常委、总会计师苟燕楠,校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教师工作部部长曹为民,以及来自沪、港、粤等地专家学者,市委统战部港澳台处、上海唐君远教育基金会以及上海宣传文化界、教育界兄弟单位的领导和嘉宾,数百名上大师生共同参加论坛。开幕式由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大伟主持。

  陈东致辞时表示,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自2002年成立以来,汇聚政、产、学、研各方资源,涵盖语言、文学、历史、美术、戏曲、音乐、影视、建筑等多个领域,在学术研究、社会服务、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方面作出诸多贡献。此次论坛的创办将更好的推动沪港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

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陈东致辞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唐嘉盛致辞时认为,上海唐君远教育基金会以“爱国重教,培育英才”为宗旨,通过在上海大学设立“唐君远海派文化交流发展基金”,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齐全的优势,为沪港两地文化交流互鉴搭建崭新平台,助力文化大业、社会产业、青年事业发展。

上海唐君远教育基金会执行理事唐嘉盛致辞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成旦红讲话时提出,作为以上海这座城市命名的大学,上海大学自2016年就倡议将3月10日设立为海派文化日。沪港文化学术论坛的创办,承载着上海与香港两地青年学生群体更广阔的学术梦;通过沪港文化的深入研究与交流,打造出独特的沪港文化学术圈,促进香港与上海两座城市的文化繁荣。

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发表讲话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王珏为唐嘉盛颁发纪念品。苟燕楠向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陈家泠颁发海派文化交流大使证书。曹为民向著名钢琴艺术家孔祥东颁发海派文化交流大使证书。陈家泠发表感言时表示,上海的文化具有引领性、创造性、经典型,这就是上海的文化基因。新时代有了新的变化,又加上了江南文化,注入了红色文化,与海派文化融为一体,成为新海派的上海文化。孔祥东感言表示,海派文化是一种执着,是一种执念,甚至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不屈不挠,是一种永远让自己敞开心扉的文化音符。

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上海海外联谊会副会长王珏为上海唐君远教育基金会执行理事唐嘉盛颁发纪念品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大学党委常委、总会计师苟燕楠向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陈家泠颁发海派文化交流大使证书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教师工作部部长曹为民向著名钢琴艺术家孔祥东颁发海派文化交流大使证书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大伟主持开幕式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主旨报告由段勇主持。

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段勇主持主旨报告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葛剑雄以“海派文化中的日本因素”为题阐释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和建党人物在日本,如李大钊、陈独秀等很多人在日本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且开始筹划建党的活动,可以说早期这段时间具有决定性意义。

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葛剑雄作主旨报告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陈子善作了“文学:沪港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发言,他认为,沪港文学交流渊源流长,不仅始终没有中断,而且蓬勃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如何进一步推动、如何更好发展沪港文学和文化交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陈子善作主旨报告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梁元生以“在上海寻找邝富灼”为题,透过一个人的两段不同经历,从一些小人物,从细小的视角了解展示海派文化的开放和包容。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梁元生作主旨报告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熊月之以“唐翔千与江南文化”为题,对以唐翔千为代表的唐氏家族,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熏陶下,经过江南文化对他们的滋养、哺育,考证历史可以看到唐家在家国情怀方面做得最多,为社会做出了光辉的榜样。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熊月之作主旨报告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薛潮做了“宋庆龄在香港的奋斗岁月”发言,他表示,宋庆龄与香港有着深远的渊源,1937年-1941年期间,宋庆龄一直在香港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和发动工作,以及香港同胞赤诚的爱国热情,运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使之香港成为支援中国抗战的重要基地。

上海宋庆龄研究会会长、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薛潮作主旨报告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中国史学会副会长、河北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戴建兵主持第一场交流发言。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郑会欣,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教授、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忻平,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委员会主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徐建刚,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院长、上海市侨联副主席王勇,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金江波教授,上海大学博物馆研究馆员郭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香港研究所所长孙扬分别就“上海企业家与香港的经济发展”“预设与检验:孙中山与中国现代化”“从上海首块土地批租看沪港双城互动”“双城璀璨,凤凰于飞——百岁词圣陈蝶衣”“走进新时代的城市公共艺术”“海派文化的转移与反哺”“左翼文化激流中的沪港双城(1919-1979)”专题作交流发言。

  忻平主持第二场交流发言。戴建兵,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香港亚太研究所助理所长郑宏泰,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教授、上海大学青云书院院长陶飞亚,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院长、长江学者厉震林,上海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旭光教授,广东历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胡波,上海大学温哥华电影学院执行院长程波教授,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黄薇先后就“浅议太行山文化”“沪港互动:棉纺家族应变与求变的观察”“改革开放以来沪港文化交流的亲历与前瞻”“沪港电影:在相互成就中砥砺前行”“双创之路怎么走”“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后的舆论与宣传:以广州、上海两地《民国日报》为中心”“双城映像:香港电影中的上海想像与海派文化元素的呈现”“‘阅人 阅城 阅世界’:生成式数字媒介技术革命下的海派叙事实践”专题进行交流发言。

  论坛闭幕式由上海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竺剑主持。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教授、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廖大伟就本届沪港文化学术论坛作学术综述。上海唐君远教育基金会秘书长张伟作论坛闭幕答谢。

  首届沪港文化学术论坛的举办,不仅搭建了沪港两地文化交流新平台,更是两地文化教育事业共同发展的里程碑,让沪港之间深度交流的纽带飘扬在湛蓝的学术天空,让沪港文化的根基厚植于祖国的沃土!            

参加“交流互鉴、双城共进——首届沪港文化学术论坛”专家学者合影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