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口治理理念

2025-08-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从“数量红利”向“质量红利”转型,是中国人口战略的现实需要,也是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如何在人口负增长与老龄化双重压力下稳住基本盘、激发新活力,是人口治理面临的核心命题。在南京邮电大学日前举行的首届长三角人口与老龄科学研讨会暨江苏省应天人口安全与健康管理研究院成立大会上,与会学者围绕人口高质量发展、老龄社会治理、区域协同创新与科技赋能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推动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融合,为构建中国特色人口与老龄治理体系注入新的学术动能。

  人口发展进入调整阶段

  当前,生育率持续下探、人口负增长态势显现、人口老龄化加剧,人口发展进入结构性深层调整阶段。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翟振武表示,我国人口研究与治理中存在术语滞后、指标误读和概念错配等问题,制约了政策有效性和学术前瞻性。他以“婴儿死亡率”“流动人口”“总和生育率”等典型术语为例,详细解析了中外统计标准和逻辑体系的显著差异,提出必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人口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不能简单套用国际模板,应从中国社会实际出发,构建适应本国国情的人口知识逻辑、学术范式。

  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河北大学人口与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金营从国家战略层面阐述了人口问题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内在关联。低生育率与人口负增长不仅带来劳动力减少、家庭结构脆弱、社会代际支持压力上升等挑战,更可能对边疆人口密度、区域安全稳定等产生系统性影响。他呼吁,应将“人口安全”正式纳入国家安全体系,设立专门的国家人口安全评估与预警机制,把提升生育率、优化人口结构、增强人力资本质量作为底线性、结构性战略任务。

  与会学者认为,应在国家层面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加快推动人口战略体系、政策体系与实施机制的协同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夯实人口根基。

  构建友好型生育与养老支持体系

  构建人口高质量发展格局离不开家庭稳定性、功能性与支持性的制度保障。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院长彭希哲认为,中国家庭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深层变革。中国家庭在亲情维系和代际互助方面依然保持较强韧性,为政策干预提供了文化基础和社会土壤。要从“去家庭化”转向“再家庭化”政策导向,通过制度安排重建家庭作为生育与照料基本平台的功能,如设立育儿假、建立普惠托育体系等。同时,要充分尊重妇女在家庭与社会角色之间的流动性和多元性,避免家庭政策单一化、性别角色固化。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院长杜鹏提出,当前养老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多区域特点,而现有养老资源仍存在区域分布不均、服务能力不平衡、人才配置短缺等问题。以京津冀和长三角为例,一方面,部分城市养老资源过剩但难以跨区域流动;另一方面,边缘区域资源稀缺、服务质量难以保障。要以区域协同发展理念引领养老产业布局,通过统一政策标准、医保异地互认、养老服务平台互联互通等方式,推动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形成跨区域的产业生态链和服务供给网络。同时,应因地制宜推动“居家—社区—机构”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支持“嵌入式”“组团式”等社区照护新模式,满足老龄化社会中人群的多元化生活需求。

  在政策协调层面,学者一致认为,应将“家庭政策”与“人口政策”高度融合,从个体生育选择的微观逻辑出发,形成制度牵引和文化激励并重的支持体系。一是扩大生育支持覆盖面,提升政策的可及性与可操作性。二是构建覆盖生育—照护—养老全过程的社会保障与服务体系,实现“从摇篮到暮年”的全生命周期观照。同时,家庭友好型政策不仅应解决“生育谁来承担”的问题,还要回应“照料谁来提供”“养老如何实现”的系统性议题。

  推动智能化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面对快速发展的老龄化进程,传统医疗与养老模式难以满足老年群体日益多样的健康需求,科技赋能正成为推动治理体系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江苏省人民医院院长刘云表示,医疗服务应从“病后响应”转向“事前管理”,在社区层面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实现家庭场景化、连续性的健康管理。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胡湛提出“数智养老”理念,认为应以数据感知、空间适配和多元协同为核心,推动智慧养老生态构建。他呼吁打通医养康养之间的信息壁垒,推动服务平台互联互通,将养老服务嵌入居民日常生活,打造“人在系统中、服务在指尖”的智能支持体系。

  学者普遍认为,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与健康体系深度融合,将加速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理”,推动医养康养服务从碎片化走向协同化,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持续动能。

  会议由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院(江苏省重点智库)与江苏省应天人口安全与健康管理研究院联合主办。

  (马海云)

【编辑:韩卓吾(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