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深化高校美育工作

2024-03-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推动我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方向与指导,同时也为教育事业带来了启发与思考。美育作为“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立德树人和思想文化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美育工作,多次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近期,教育部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中提出,要深化学校美育综合改革。高校美育工作者应当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从“七个着力”出发,积极探索全面推进高校美育改革创新的新局面。

  拓宽艺术视野提高多元文化认知

  加强思想学习、提升专业水平。高校美育教师应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美育工作对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和教育事业的重要意义。

  深化对美育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加深对艺术史、艺术理论和美术技术等学科知识的了解。鼓励美育教师积极参与艺术创作实践,将个人的艺术实践与教学相结合,将创作经验应用到教学中,通过分享个人的艺术实践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定期参加艺术教育领域的学术研讨会、培训班等活动,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方法,从而保持对行业动态的敏感性,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高校教师的审美教育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艺术的全面理解和发展。通过参与文艺欣赏、审美实践、整合跨学科知识以及参与专业发展活动,高校教师能够不断提升自己在审美教育领域的专业水平,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深刻的艺术教育。参与艺术品鉴赏活动是提升审美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观看音乐会、戏剧演出等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品位。整合跨学科知识,设计跨学科的审美教育课程在教学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设置专职教师、培育长效机制。配齐配好美育教育资源是推动美育工作在高校发展的关键。通过设立专职美育教师岗位、成立美育教学工作室、开设不同的艺术欣赏课程,在高校建立起一个全面而有机的美育体系,为学生提供综合、深入的美育教学,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

  为了更好地开展美育教育,高校可以设立专门的美育教师岗位,成立美育教学工作室为美育教师提供一个有机的学术交流平台。专职美育教师应该具备深厚的艺术理论知识、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和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素养。工作室可作为学生参与艺术创作和实践的基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了提高美育教育的深度和广度,高校应鼓励不同学科间的合作,打破学科界限,拓宽艺术视野,提高对多元文化的认知。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艺术表达形式

  以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为指导。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包含马克思关于美育三大问题的思考,即:人为什么需要美育?美从哪里来?如何美育?美或美感既需要在主客观统一中产生,也需要在个人和社会共同发展中产生。劳动实践是感受美、体验美的重要路径。因此,美育教学不仅是抽象的理论学习或具体的审美体验,同时也需要个人在生产实践中去感受。

  以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为理论指导进行高校美育教材改革需要牢牢把握住美在“构建人”、在连接个人与社会意识中的重要作用,优化和丰富当前高校美育教材以美学理论知识和经典文艺作品赏析为主的内容,“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不断深化“两个结合”。在高校美育教材改革中还应融入中国当代文化元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两个结合”落实应用到美育教材之中。设计可以涵盖不同地域、民族、文化传统的艺术表达形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根基,对于高校美育教育的创新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引领作用。通过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美育教材的创新改革可以在传承的基础上注入新的活力,培养更具文化底蕴和创造力的艺术人才。通过引入古代文学、绘画、音乐等传统艺术形式,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同时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通过对传统文化历史演变的解读,使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和演进。同时,引导学生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连接,“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将生活美学融入艺术实践

  艺术教学与审美教育并行。在传统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共同推动下,通过专业技能学习、审美实践和生活美学课程,将美育融入学生的具体生活中,引领他们理解和发现生活中的美。

  通过开展艺术技能课程,学生有机会深入学习传统艺术技能,如绘画、雕塑、工艺等。在课程中,他们将掌握1—2门艺术技艺,培养传统艺术的专业技能,实现对精湛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审美实践课程不仅强调对经典文艺作品的欣赏,更侧重实际的审美实践。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深刻领悟经典作品中蕴含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样的实践有助于将知识融入生活,使学生更贴近文学、艺术的精髓。生活美学课程致力于将美育教学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更加敏感于生活中的美好。

  丰富美育教学的课程路径。学校统筹布局,将美育课程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当中,通过公修课、选修课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丰富学校美育教学实践的课堂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能动作用,以美育教师为引导,激活学生组织、兴趣社团积极参与美育实践活动,与学校和官方新闻矩阵平台进行传播互动,“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美育教学方案。学校设立丰富多彩的美育课程,包括专业技能学习、审美实践、生活美学等多个方向。这些课程既可以作为正规课堂教学,也可以纳入第二课堂体系,为学生提供自主可选的美育教学方案。第二课堂作为学校提供的开放平台,可以为美育实践提供更丰富的机会。学校可以通过组织美术展览、文艺演出、艺术创作比赛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场景中展示和应用所学的美育知识和技能。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发展需求,灵活选择适合自己的美育课程。通过激发学生组织和兴趣社团的创新活力,将美育教学融入学生的兴趣爱好。

  美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和创新改革中,应当充分发挥美育教学“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优势,润物细无声。要在讲台上、在校园里、在生活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文化和审美价值,用切实行动践行党的教育事业,培养有信仰、有审美的新时代青年,“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作者系新疆大学纺织与服装学院党委书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项江涛(报纸)闫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