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吴楠 通讯员郑晓奇)12月23日,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十七届学术大会交叉学科建设专场在江苏大学举行。与会学者围绕“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主题,聚焦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前沿热点,开展研讨交流。
2020年,教育部增设“交叉学科”门类,成为我国第14个学科门类。这是国家时隔8年后首次调整学科门类设置,也是中国交叉学科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2023年10月,教育部公布了最新的学位授予单位(不含军队单位)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名单。交叉学科已从2020年的549个增至2023年的860个,设置交叉学科的高校数量也从160所增至230所,由此可见,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高校自身,增设交叉学科既是形势所需,也是发展所需。
新兴学科源于对现实需求的回应,始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一流大学建设需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以此为突破口实现多学科知识聚变,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江苏大学党委书记李洪波在致辞中提出,交叉学科绝不是原有学科的简单叠加,而是与之前学科具有完全不同特点并拥有自身规律的新学科。社会科学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为自然科学领域的各类科技问题框定了伦理价值的底线。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不仅需要内部学科的交叉融通,也需要融合自然科学、吸纳理性方法。
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在讲话中提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推进,对我国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意义重大。他提出,新形势下,高校作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主阵地和主力军,理应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要聚焦国际前沿热点,尤其是基础学科的前沿领域,大力加强基础学科建设水平,为更广泛、更深层次的学科交叉与融合创造条件。二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高校要在重大项目、重大工程中整合众多知识领域的思想、方法和技术,在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同时,凝练、筛选出合适的交叉学科方向。三要聚焦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探索建立交叉学科研究的组织载体。四要聚焦创新人才培养,优化学科布局和育人模式,打造一支高水平交叉学科队伍。
江苏省社科联组联中心主任王淑芬宣读获奖论文表彰决定。本次专场共计收到论文110篇,评选优秀论文32篇。开幕式由江苏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杜建国主持。
主旨报告阶段,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雪兵以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为例谈到他关于交叉学科研究的几点思考。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杜志雄汇报了乡村振兴应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东南大学教授、江苏省区域经济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徐康宁发表了题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报告。江苏能源碳中和发展战略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田立新以“绿碳行为经济学研究进展”为题进行主旨报告
当天下午,与会学者分为“数智赋能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江苏农业农村现代化路径探索”“基于新文科建设的创新与教育”三个分论坛展开广泛而深入的研讨。闭幕式上,分论坛代表作交流汇报,江苏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刘西忠作会议总结。
会议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社科联主办,江苏大学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