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强江南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流、互鉴,持续深化区域文化的沟通交融,10月26日,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交融·创新·发展:地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区域一体化发展”——第二届“江南文化·岭南文化”论坛在上海师范大学举办。本次论坛旨在深入探讨江南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产生、发展、演变及其特点,挖掘和利用两地文化的资源优势,推动两地文化间的交融互鉴,发挥江南文化与岭南文化的当代价值。
“交融·创新·发展:地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区域一体化发展”----第二届“江南文化·岭南文化”论坛会议现场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交融·创新·发展:地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区域一体化发展”----第二届“江南文化·岭南文化”论坛大会现场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广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广州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曾伟玉,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林在勇分别致辞。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出席开幕式。上海市社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任小文主持论坛开幕式并作总结发言。
曾伟玉表示,根植于中华大地的江南文化与岭南文化,又在各自独特的传承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树一帜的文化脉络和独特的精神气质。在今天,我们怎么样更深入地推动江南文化和岭南文化更深入的对话,在更宏阔的格局下,我们来深入地探讨两地文化的传承创新,这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也为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提供更深厚的、更坚实的文化支撑。
广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广州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曾伟玉致辞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林在勇认为,新时代,我们要将江南文化与岭南文化内涵、表现形式进行深入发掘和探讨,并通过交流阐释江南文化与岭南共性和差异性,将其中优秀的文化予以传承,弘扬光大。这将对历史的文献、对子孙后代有着非凡的贡献,从而无愧于我们祖先留下的文化瑰宝,为伟大的时代奉献一份精神力量。
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林在勇分别致辞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上海市社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任小文主持开幕式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开幕式上,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与华南师范大学岭南文化研究中心共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院长、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左鹏军教授和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徐茂明教授分别介绍研究中心情况,左鹏军与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社会史学会原副会长唐力行共同签署合作协议。双方表示将在江南和岭南文化学术研究、人员交流、资源共享等多方面,通过定期会议、项目合作、信息交换等形式展开深度合作,携手深入开展江南文化、岭南文化的比较研究,合力推动江南文化、岭南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
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与华南师范大学岭南文化研究中心共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在主论坛报告环节,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暨南大学教授蒋述卓,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史学会原副会长熊月之,左鹏军,唐力行作主题发言。他们从多视角、多层面对论坛主题作了精彩阐述和解读,深入地探讨了江南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共通与差异、合作与互动,为进一步推动江南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流互鉴,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开阔了创新思路、贡献了真知灼见。
蒋述卓作“新南方文学:人文地理学的新探求及其理论意义”发言,从文学角度谈论地域文化及其演变。他认为,新南方文学涉及到了空间、文化想象,也可以说它是一种文化的、文学的想象共同体,当然它也孕育着一种新的文学理论创造。新南方文学涉及空间的语境、文学地理学批评、地理诗学,尝试突破新的文学创作理论。所以评价新南方文学,不是评价它的地理概念,更多则是从其文化意义、文学革新的价值及其包蕴的文学理论意义来看待这个文学事件。为此,新南方文学既是南方文学,又不是南方文学,而新南方文学不仅是地域文学的概念,更是在寻找一种有超越性的新思想方法,在写法和美学上有所突破,它要具备独异性。提出新南方文学,就是力求对江南文化既要梳理,又要提出反叛,要树立自己的风格、张扬自己的文学个性,建立新南方的文学精神高地。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暨南大学教授蒋述卓作主题发言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熊月之作了“江南文化与岭南文化的共通性与差异性”主题发言。江南文化和岭南文化有类似的自然禀赋,江南文化和岭南文化有很多共同性,有不少差异性,对这些共同性和差异性进行仔细梳理和研究,对于研究两地的文化交流与互鉴,意义是非常大的。这两种文化的主要承载地都是大河的三角洲,一个是长江三角洲,一个是珠江三角洲,这两个三角洲都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都在地理学上的胡焕庸线以东。江南文化与岭南文化都是在中原持续不断的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的,都产生于不断南下的中原人和本地原居民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不同的是,江南地区比岭南地区受儒家文化影响更早,江南经济文化发达,人口众多,实力雄厚,容易产生深刻的思考,而岭南是西方文化影响最早、最深、最系统的地方,容易酝酿提出个性思想。通过从不同的角度和历史时段来发现各类地域文化的特色,能够加深我们对于江南文化与岭南文化的理解。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史学会原副会长熊月之作主题发言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左鹏军发表演讲“岭南的江南记忆与文化理想”。他认为,江南学术对岭南学术的影响一定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江南学术在宋代以后处于中国学术非常核心的地位。从岭南经学的变化来看,岭南经学很多思想因素或者治学方法深受江南传统经学的影响。从传统学术的角度来讲,必须承认岭南地区的传统学术是后发的,它是迁移性或者是一种借鉴性的,当然它学习的不仅仅是江南,还有广阔的其他地方,特别是中原地区。江南文化,特别是江南意象、江南学术、江南文学艺术、江南建筑、江南生活、江南情调、江南气质是许多岭南人的文化记忆和文化典范,也是一种文化的追求和文化的理想。江南文化在很多方面、在很多时期作为中国学术、中国文学、中国艺术等等方面的重要代表,对岭南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在一些时候成为了岭南人的精神寄托、努力的方向。
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院长左鹏军教授作主题发言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唐力行从个人学术经历出发作“徽学研究与南南异同之思考”主题发言。探讨了岭南文化和江南文化之间异与同。唐力行表示,广东很少有宗族,偶然有一些迁自北方,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人们团结起来,出现了“虚拟的宗族”。这种没有血缘关系的宗族,在江南地区是不可想象的。相较于江南,岭南文化更少受到正统文化的影响,有更多的创新精神。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社会史学会原副会长唐力行作主题发言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在主论坛之外,本次论坛还设有两个分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江南文化与岭南文化的特征特点、联系交流、发展展望等诸多话题展开讨论。
分论坛一围绕“从交流互鉴中看区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主题,广州市文广旅局副局长、市文物局局长刘晓明,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赵世瑜,广东省政府文史馆馆员黄淼章,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张剑光,南京大学特聘教授范金民,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宋德华,浙江大学教授孙竞昊等专家学者聚焦新时代江南文化与岭南文化的区域文化交流、传承创新展开交流探讨,合作探索两地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发展路径。
分论坛二围绕“通江达海——江南文化·岭南文化与区域发展”主题,南开大学教授常建华,广东工业大学教授朱雪梅,广东财经大学教授江冰,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王元林,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江,复旦大学教授冯贤亮,苏州大学教授朱小田,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徐茂明等专家学者展开学术交流,认为应当放大两地文化优势,让江南文化与岭南文化更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力量和文化条件。
论坛闭幕式由广州市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郭德焱主持。上海师范大学尹玲玲教授、钟翀教授分别做分论坛学术总结。任小文作大会总结发言。
本次论坛以“交融·创新·发展:地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区域一体化发展”为主题,旨在深入探讨江南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产生、发展、演变及其特点,充分挖掘和利用两地文化的资源优势,推动两地文化间的交融互鉴,发挥江南文化与岭南文化的当代价值,助推长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海市社联、广州市社科联、上海师范大学相关领导和嘉宾,沪粤两地和兄弟省市江南文化与岭南文化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及上海师范大学师生代表等百余人参加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