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民族艺术学概念及其演变

2023-11-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一、“民族”概念的理解 

  “民族艺术学”涉及对于“民族艺术”及“民族”和“艺术”的认识与理解。因此,讨论应当由中国语境中对“民族”概念的理解开始。 

  “民族艺术”通常被视为“民族的”艺术。但“民族”这个概念无论是中国民族学界还是公共媒体和普遍民众都莫衷一是,而且随着时代发展和话语体系变化,这一概念的语义也在不断更替。 

  中国古代“民”和“族”两个字通常是分开使用的。许多中国民族学和历史学学者曾经认为“民族”两字连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日本传入的,由日文使用的汉字“民族”(みんぞく)而来。近年有学者考证,中文里的“民族”一词最晚到1837年时,就已经出现在普鲁士传教士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一篇文章之中。1872年,《申报》文中“民族”一词已经有了现代意涵,指称欧洲概念的“民族”(nation)。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更多中文著述中出现了“民族”这一概念,并成为中国近代重要的政治和文化概念。 

  然而,在实际使用中这一概念用来翻译不同的英文概念,指向不同的意涵。 

  20世纪前半期开始,随着西方各种概念的翻译和介绍,“氏族”“部落”“部族”等概念也和“民族”一起,成为用来说明规模不同、形成和构成状况各异的人类共同体。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民族学界进行了关于民族译名问题的讨论。林耀华教授提出,汉语翻译把俄语使用的нацияэтничностьнародность等表达不同意义的词简单地统一起来,就不能体现它们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关系。他主张把多种概念通译为“民族”,用在词旁标注号码的办法把“民族”分为四类,“民族”的外文原词相对应的有不同用法。一是指最一般最广义的人们共同体,包括从原始时代一直到社会主义时代;二是指较广泛的人们共同体,包括从阶级社会产生以后的各个时代的共同体;三是指现代民族,即具有斯大林所说的四个特征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四是指奴隶制和封建制时代的人们共同体,也用来指那些还没有来得及经过资本主义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共同体。 

  最近,随着中国学术界对于中华民族和中国少数民族研究的反思,对于“民族”的多层次使用有了一些更明确的认识。 

  概括来说,“民族”是指人类共同体,但在现代意义上使用大致有两种不同指向。一是偏向“社会-政治”,nation;二是指向“文化”,ethnic  group在中国语境中还有第三种指向,即经过中央人民政府认定的具有政治和法律地位的“民族”minzu。不同指向的民族概念都和历史过程或者历史记忆有关,也都有不同民族之间的边界。只不过在现代国际关系秩序中,政治概念的民族用更明确的国界区分开了。 

  在对“民族”这一概念的重新理解中,“民族”包括了至少三个层次。在一个地方生活的具有不同发展历史过程或者历史记忆、在语言和文化习俗上保持着与其他文化群体的差异性,并且具有群体性认同的群体,或者说是族群,他们常常是某个民族(minzu)的一个支系;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各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以大杂居小聚居的方式生活的各个民族(minzu);由中国各个民族构成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 

  有时候,在文化意义上,这个“中华民族”的概念还延展到中国之外,涵盖了“文化中国”构成部分的华人和华侨。 

  因此,在当代理解中,尽管少数民族是“民族”之中重要组成部分,但“民族”却并非仅仅限定于少数民族。 

  二、“民族艺术学”的再辨析 

  在对于“民族艺术”重新认识之后,“民族艺术学”应当重新定义和理解。 

  第一,“民族艺术学”应当有更宽广的视野,不能只研究少数民族艺术,甚至只研究中国。运用跨文化的视角反思和批判西方中心主义的艺术观,对于艺术有一种基于不同文化观念的文化整体论的观照。民族艺术学关注的是全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共同体的艺术。不能将本民族艺术排除在外,只去研究他者的艺术;不能只研究民间艺术,而忽略专业化的艺术。 

  不能把“民族艺术学”视为“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二级学科的简化版,视为以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作为研究对象,将少数民族研究和少数民族艺术研究两者结合的交叉学科。 

  第二,“民族艺术学”应当提升对于民族艺术的理论性认识。民族艺术学与艺术人类学的概念是比较相近的,我甚至愿意把“民族艺术学”理解为艺术人类学的代名词。在中国以往从事“民族艺术学”研究,特别是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的学者以往比较偏于对于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的概括性描述和总体性说明,对于理论问题的探讨重视不够。 

  应当倡导运用田野民族志(ethnography)的方式和路径开展“民族艺术学”研究,以更深入和细致地、更有原创性地研究民族艺术。不能只是停留在对不同民族艺术的概括性介绍和将一个少数民族视为一个整体去概括其艺术特征的研究理路之上,而要以深入细致的田野民族志研究作为民族艺术的基本研究方法和路径,对于历史及现实中存在和呈现的民族艺术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第三,“民族艺术学”应当研究多层次的民族艺术。民族艺术学不应该仅仅是将各民族相互分割开来和对立起来去探讨的某一个民族的艺术,不应该仅仅是学科调整之后原来民族学二级学科“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的简化概念。 

  把“民族艺术学”理解为只关注某个特定的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的禁锢的研究领域,就会切断中华民族之间的联系,就会刻意地将不同人类文化共同体间的联系分割开来。缺乏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照,“民族艺术学”就会丧失生命活力。应当超越以往对“民族”的狭隘视野,实现对于作为文化和其本身就是文化组成部分或者文化表现形式的人类文化艺术的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才能够开拓出更大学术空间。 

  (本文系作者在“日本民族艺术学的历史与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中国社会科学网 胡子轩/整理) 

关键词:民族艺术学;概念;演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