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面向印度洋国际陆海大通道”专家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2023-11-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想)10月31日,“建设面向印度洋国际陆海大通道”专家研讨会在京成功举办。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云南大学联合主办,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工作站(项目号:2022GZZH01)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战略研究处、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广西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中国集装箱行业协会、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先后进行主题发言,云南省商务厅、交通厅等部门代表和部分高校研究生与会并积极参与讨论。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卢光盛在开幕致辞中介绍了面向印度洋国际陆海大通道背景和研究进展,提出这一大通道与西部陆海新通道是“一体两翼”的关系,将助力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维护地区未来发展利益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深化与周边国家及环印度洋地区国家合作,实现安全共担、发展共赢。

  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鼎新认为,可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统筹兼顾、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的原则推动面向印度洋国际陆海新通道建设,使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同‘一带一路’融合发展”在中国西南周边的成功实践,帮助周边国家同中国一道迈向现代化,为世界现代化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注入活力、提供借鉴。

  与会专家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大通道建设的前景进行了探讨。

  在通道建设与战略思考方面,专家们提出了交通战略思想运用、政府顶层设计与政策引导、全方位统筹规划对南向大通道建设的重要性,认为大通道体系中的中缅通道、中老泰通道、中老柬通道与中越通道、孟中缅经济走廊等项目对周边发展合作具有重要价值,有利于推动“一带一路”走深走实,从而构建地区命运共同体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应作为重点开拓与建设对象。

  在通道建设经验借鉴与参考方面,专家们探讨了中巴经济走廊、中欧大通道建设和中欧班列等项目经验的借鉴与启示意义,并认为面向印度洋国际陆海大通道建设的关键在于产业发展、中央与地方政府协调等方面,建设过程中应统筹央企发展规划,兼顾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统筹经济发展与维护国家安全的双重使命,要突出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的作用,在国际上应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并妥善管控大国在域内的分歧。

  在经济考量与国际市场分析方面,专家提出了应从更宏观层面考虑市场供需关系问题,对于我们与大通道国家,应仔细考量“供给创造需求还是需求产生供给”。同时还应考虑成本和收益的问题,对于东南亚国家的需求与我们所投入的成本应进行更详细深入的评估。

  专家们还认为,当下国际环境急剧变化,大通道建设过程中应把握因时施策、循序渐进、低调务实的策略,应充分考虑共建国家与己方利益分配的均衡性,保证项目建设中投资的可持续性,讲好大通道的故事,化解外部因素所导致的不利影响。

  研讨会在专家学者和与会代表的热烈讨论中圆满结束。会上分享的研究成果和观察思考是对国家发展大局具有重要意义的建言献策,也为大通道建设路径提供了广阔思路空间。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