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敦煌举行

2023-07-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会议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网7月23日敦煌电(记者朱羿)7月21-23日,首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甘肃敦煌举行,来自中国、韩国以及中国香港地区科研院所的近120名专家学者与会,分别围绕简牍学理论与简牍学学科体系构建、简牍与丝绸之路文明研究、简牍与古史研究、丝绸之路出土文献研究及简牍发掘、保护、整理的理论与实践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贾宁,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东北师范大学教授王彦辉,甘肃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程亮,中共敦煌市委副书记王金,韩国木简学会会长、韩国首尔大学教授金秉骏,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研究员朱建军出席并致辞,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田澍教授主持开幕式。

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贾宁致辞

  贾宁在致辞中表示,简牍作为敦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又是甘肃的文化名片,是华夏文明繁荣昌盛和对外交往“美美与共”的见证,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学术价值。首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举办,是西北师范大学简牍学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具有显著意义的成果之一。西北师范大学长期重视简牍学研究、教学和学科建设,历史积淀深厚,在简牍学界具有较大影响。2021年5月,西北师范大学成立简牍研究院,为学校简牍学学科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科研平台。同年12月,简牍学入选甘肃省省属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突破工程,更进一步促进我校简牍学学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简牍学学科建设也由此进入最好的发展时期。

  王彦辉说,西北师范大学在简牍学研究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简牍学、推动简牍学一流学科建设,是西北师范大学必须肩负起的使命与责任。近年来,西北师范大学在简牍研究方面取得了不俗成绩,影响力不断增加,值得学术界关注。

  程亮在致辞中提到,简牍是甘肃省最具特色的文物资源之一,是丝绸之路上的瑰宝,是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甘肃简牍作为汉晋时期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民族交往交流的见证,作为文明交流互鉴的体现,在展现华夏文明独特魅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是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中重点研究、传承的内容。首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举办,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的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

  朱建军认为,简牍书写、叙述了中华民族在不屈不挠前进道路上的聪明才智、光辉思想和灿烂文明。在甘肃简牍百年发现历程中,一代代前辈学者艰苦努力,推动简牍学研究持续进步。首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举办,是拓展新的简牍研究与发展事业的开始,希望西北师范大学与甘肃简牍博物馆继续深耕合作,共同建造简牍文化传承基地,让简牍学这门“冷门绝学”走出深闺,让“木简上的文字”焕发新的生机。

西北师范大学简牍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德芳作主题发言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子今作主题发言

  西北师范大学简牍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德芳、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胡平生、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子今、韩国成均馆大学东亚学术院教授金庆浩、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侯旭东、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春龙等专家作了主题发言。与会的40位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

《悬泉汉简(叁)》新书首发

  会议期间,举行了《悬泉汉简(叁)》新书首发仪式及赠书仪式。该书由甘肃简牍博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师范大学简牍研究院、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編著,中西书局出版。悬泉汉简于1990至1992年集中出土于汉代悬泉置遗址,共出土简牍35000余枚,其中有字简23000余枚。《悬泉汉简》收录了这些简牍的红外线和彩色照片,并附有释文和简牍形制表,拟分八卷出版。2019年、2020年分别出版了《悬泉汉简(壹)》《悬泉汉简(贰)》。悬泉汉简内容丰富,对研究汉代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邮驿制度、基层社会制度等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秦汉史研究会、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文物局、中国历史研究院田澍工作室主办,西北师范大学简牍研究院、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简牍博物馆、凉州文化研究院、中西书局、敦煌市博物馆、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联合承办。研讨会共收到参会论文近90篇,涉及战国秦汉魏晋简牍、丝绸之路文明、古文字、先秦秦汉史等领域,均是简牍学及相关领域的前沿之作,对推动简牍学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简牍学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王村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