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关涉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以及灵魂的塑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之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中华文化交流传播,对于加强党的文化领导力,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础,进而共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功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的实践指向主要体现在:立足全局视野,强调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强统筹设计,明确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注重要素统筹,确立文化建设的理念宗旨;牢记使命担当,揭示文化建设的发展道路;树立融合意识,确立文化建设的创新范式。把中华文化的传播弘扬置于全球化发展的大局之中,运用新形式、新技术、新途径凸显文化底蕴、彰显文化魅力、增进中华文化的世界认同。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指明了前行方向,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中国方案,为中国共产党巩固治国理政理论基础凝聚了思想保障。
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融通。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高度的价值融通性。共产主义和大同理想、辩证思维和中庸之道、科学实践观和知行合一、人本论和人文观、解放世界和天下情怀等均存在相通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思想、党的历任领导人的文化思想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为政以德、内圣外王、天人合一、天下为公、自强不息、讲信修睦等思想以及由此生成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都为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思想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相融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独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验。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是在坚定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基础上形成并不断发展的。开放性、创新性、科学性和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特征,其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同国家文明的积极成果。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理论飞跃并凝结成果,其中必然包含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融相通之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才有了越来越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一脉相承,生生不息。
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体现了“美美与共”的文化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世界文化的繁荣就在于多元文化交流互鉴、交融共存,要以平等包容之心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要秉持尊重、欣赏的态度,突破文化差异的壁垒,互学互鉴。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文明有地域之别、无国界之分,通过文化交流,能促进多元文化交融互补、共生共荣,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不竭动力。
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继承、弘扬和超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智慧,将仁爱精神“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天下国家一体也,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民为手足”(《申鉴•政体》)、“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四书集注•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贯穿于人民至上的新发展理念中、彰显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理念中。他认为“德莫高于爱民”,唯有“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由爱人推广到爱世间万物。他引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强调共产党员要建立与人民之间的血肉关系和鱼水之情,要以群众之忧为忧、以群众之乐为乐,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此外,还有对“仁爱”思想的超越。传统文化的仁爱对象主要是群体的人、抽象的人,他提出“人民至上”理念,这里的“人民”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具体的人,是抽象和具体相结合、群体和个体相一致的“人”。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运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强调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以及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和必要性。深入学习理解并贯彻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中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念,运用新技术新传播手段、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增强对外话语创造力、感召力和公信力,加强文化交流互鉴、合作互动,创新人文交流方式、丰富文化交流内容,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成就。
弘扬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构建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话语体系。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自身的文化特色。在全球化时代,对于西方理论和知识体系,我们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现当代流行并涌入中国的西方理论和知识体系进行系统、全面和深刻的反思,评估、解构、修正、更新、再造、丰富与发展。以中为体、以西为用,构建具有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并弘扬中华文明的精髓和特色,吸收国外先进的优秀文化为己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弘扬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讲好中国故事,在生活层面和情感层面触动人,从各种文化元素中提炼共鸣价值打动人,以事实说服人,以形象打动人,以情感感染人,以道理影响人,切实加强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沟通。要加快建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要坚定文化自信,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表现人类共同价值,塑造时代典型形象,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以深化对中国的认知、增进对中国的了解、增多对中国的认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彰显中华文化自信,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积极参与全球文化秩序的建设,为世界文化谱系贡献中国智慧。
弘扬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秉守“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对外宣传理念。中国传统文化重“天下观”,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休戚与共的“共同体”意识。这种“至善至美”的外交黄金法则凸显了中华文明对外宣传的基准。中华传统文化尚“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蕴含了中华民族在追求“和合”的基础上彰显文化多样性、包容性,以及“和而不同”的对外宣传导向。中华传统文化崇“忠恕”之道,以互利互惠的共赢方式展开文化交往和文化共建共享。“增信释疑”“凝心聚力”“精心构建”“融通中外”是中国文化对外宣传的职责使命,要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世界、看待外部世界,塑造中国的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和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武汉东湖学院)2022年度专项研究课题(编号:WHDHSZZX2022023)、2022年度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专项任务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路径研究”(编号:22Z072)研究成果】
(作者系武汉东湖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