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基层治理研究的西北重镇

——中国式现代化与基层治理创新高端论坛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举办

2023-07-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赛音)6月30日,“中国式现代化与基层治理创新高端论坛”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举办。来自全国26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公共管理学、政治学领域的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共同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基层治理及其创新的重大议题,共商国家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的发展大计。

与会学者合影

  开幕式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闫祖书在致辞中简要介绍了学校发展历史并对公共管理学科提出殷切期望。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政治学部部长徐勇代表与会学者发言,他充分肯定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社会科学发展成绩并希望学校“打造基层治理研究的西北重镇”。开幕式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党委书记朱宏斌主持。

  在主旨报告阶段,徐勇以《中国式现代化导引基层治理高质量研究》为题,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过程、一种路径,也是一种内在质的规定性的规范,它引导基层治理的高质量研究。加快推动基层治理的高质量研究,一是要将热门问题转换为高质量的学术议题;二是要将治理问题转换为高质量的学术概念;三是要将治理创新转换为高质量的学术理念;四是要将个别理论转换为高质量的学术体系。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席恒作《现代化、社会保障与制度文明:历史轨迹与中国道路》的报告,他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解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社会保障制度的时代担当与历史使命。

  《公共管理学报》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米加宁在题为《大算力驱动知识生产方式的革命》的报告中提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知识生产具有冲击性,大模型、大算力和大语料共同催生了ChatGPT。作为一种强大的人工智能技术,ChatGPT在知识生产方式的革命中扮演关键角色,这将深刻改变我们在教育、研究和实践等领域的认知和行为,为人类社会带来新的可能性和机遇。

  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史云贵教授在题为《新中国公共政策的演进逻辑与治理轨迹》的报告中认为,公共政策的目标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中国共产党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推动着新中国公共政策不断发展完善,进而持续推进着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

  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柯新利教授作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耕地保护》的报告。柯新利表示,中国式现代化对耕地保护提出了规模经营、可持续集约化、低碳利用、“红线耕地”管控、“弹性耕地”管控、“新型耕地”建设等新要求,需要开展耕地空间优化布局与区际补偿,基于“大食物观”背景对耕地进行分级管制,形成基于粮食生产和环境友好的适度规模化的农业发展模式。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院长何文盛教授作《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推进基层政府治理创新》的报告。他认为预算绩效管理是促进基层政府治理创新的重要手段。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不同环节的成熟度不一致,各类公共政策与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的协同亟需进一步完善加强,基层政府预算绩效管理仍面临组织资源十分有限、工作人员能力限制、理念认知参差不齐的挑战,并分析了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推进基层政府治理创新的主要路径。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杜海峰作题为《宗族、凝聚力与村民参与村庄治理》的报告。他认为,宗族文化凝聚村民的共识,赋予村民归属感,宗族制度权威在村庄发展过程中规范着内部成员的观念与行为,维系村庄的规则与秩序。宗族在村庄的存在依然广泛;宗族身份和村庄凝聚力促进村民参与村庄治理意愿和行为;村庄凝聚力对于宗族身份在对村民参与村庄治理具有调节作用。

  在论坛专题报告阶段,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原创性理论贡献,数字治理、基层减负与治理有效,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及其扩散,公共政策与自然资源治理创新等议题展开研讨。

  最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何得桂作论坛总结发言。何得桂对与会学者分享的主题报告和精彩观点表示感谢,并真诚希望与会专家学者能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和发展。

  论坛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主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陕西省乡村治理与社会建设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和陕西省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研究与评估中心承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