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我的一生,以翻译《共产党宣言》为荣”。近期,电影《望道》的热映再一次将《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的译者陈望道的人生历程展现在大众视野中。作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者之一,陈望道参与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生动演绎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
2020至2021年,在迎接建党百年、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先后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和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百岁老战士们回信。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封重要回信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共产党宣言》精神以及新四军铁军精神,由高校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分中心、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伟大建党精神及其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关系研究”课题组、复旦大学“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联合开展的“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奋进新征程”专题座谈会于4月7日在上海社会科学会堂举行。从风华正茂到期颐之年的收信人们,共观《望道》,同上党课,同研伟大建党精神。会议分为两个阶段,上半场由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伟大建党精神研究”课题组首席专家陈挥主持。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奋进新征程”专题座谈会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伟大建党精神研究”课题组首席专家陈挥主持第一阶段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一脉相承,血肉相连:伟大建党精神的多维体悟
“伟大建党精神与《宣言》精神、铁军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复旦大学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指导教师、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理事以及“伟大建党精神研究”课题组子课题负责人周晔点明了伟大建党精神与铁军精神、《宣言》精神之间的深刻联系。他认为,对于伟大建党精神与陈望道一生的奋斗足迹之间的联系进行梳理。历史与精神交相辉映,时代更与精神同频共振,“伟大建党精神铸就了铁军精神,也铸就了《共产党宣言》精神、望道精神,这值得我们新一代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永远铭记和传承。”
复旦大学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指导教师、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理事以及“伟大建党精神研究”课题组子课题负责人周晔作专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曹景文从新四军的历史沿革的角度重点剖析了铁军精神四方面的内涵:对党忠诚、听党指挥;英勇作战、不怕牺牲;顾全大局、敢于担当;意志顽强,纪律严明。这些内涵与伟大建党精神之间,有着血肉相承的联系。曹景文认为,伟大建党精神、铁军精神在新时代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们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昭示着我们应该在新时代,秉持初心践行使命,用创新的思路谋发展,用创新的精神聚力量,用创新的措施破难题;要以伟大的精神滋养自身,积蓄前进力量,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拓宽新的思路,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努力奋斗。
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曹景文作专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再现历史、观照现实:电影《望道》的多维解读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邵雍对电影在历史主线上的把握给予肯定,同时还赞扬了电影的艺术价值。他认为,一方面,电影中大部分画面都是由黑夜、落雨与鲜血组成的,这象征了革命的历程并非一帆风顺,相反则是“长夜难明赤县天”;另一方面,电影中少数如油灯之亮、标旗之红等光明的画面中也象征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光明终将来临,颇有“雄鸡一唱天下白”之感。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邵雍作专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电影《望道》的名字虽取自望老之名,但其内涵远不止于此。”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教师队员谈思嘉谈及数次观看电影《望道》的感受。他表示,电影《望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育人价值。历史价值在于“真”,电影充分彰显了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和参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建过程中历史价值,也彰显了复旦大学源远流长的红色基因、爱国情怀。艺术价值在于“妙”,电影以丰富的镜头语言、意味深远的画面设计和巧妙的情节安排生动再现了觉醒年代先驱者们的奋斗历程。育人价值在于“深”,电影表达出的炽热信仰应一以贯之,师生一德需一如既往,奋发青春要一脉相承等主题,激励着新时代青年在伟大精神的指引下,自觉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让热爱成为信仰的时代表达。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教师队员谈思嘉作专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望道之道,既是希望之道,也是真理之道”。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袁则文也认为电影《望道》的名称内涵丰富。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体现出的精神就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精神。理论的力量经过翻译化成了文字的力量、语言的力量,从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陈望道被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感召,在追寻真理的过程中传播真理,不断地护佑革命的新生、培育革命的种子,这一历程对于当代思政课教师而言也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袁则文作专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唐荣堂从大历史观这一角度解读电影《望道》所展现的宣言中译的重要意义。电影再现的宣言中译,应当提升到解决国家民族发展问题方案的高度来理解,因此电影的名称“望道”,事实上暗含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新中国的意味。他还认为电影《望道》并非展现陈望道一个人,而是百年前为了国家发展谋求道路、奔走呼号的一群人的缩影,这再现了百年前的进步青年们追寻真理之路上的复杂情感与思想的挣扎,更加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和说服力。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唐荣堂作专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探寻历史、展望未来:伟大建党精神的多线传承
会议下半场由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颜宁主持。
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颜宁主持第二阶段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玲以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为中心,点明了宣言中译对党的建立、国家未来的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意义,同时还带领与会者探寻了《共产党宣言》山东东营本的来龙去脉。张玲认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就是中国共产党百年间为了追求真理,身体力行而留下的脚印,这些脚印所折射出的精神光芒、映照出的信念信仰值得每一位党史、近代史的研究者、教育者学习。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玲作专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冯霞将电影中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的细节与思政课堂联系起来。她表示,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为了更加准确恰当地展示理论和字词而废寝忘食的精神也应该在当代研究者治学的过程中传承下去。陈望道用一生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历程也应该成为丰富思政课课堂的素材,化用到近现代史、党史相关的课程讲授中去。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冯霞作专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对于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队员赵颖而言,陈望道用一生践行的伟大建党精神不仅停留在字面和语言上,更加凝练在宣讲和实践之中。她在“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的指导下,不仅立足陈望道旧居进行志愿讲解,还孵化了“赓续伟大建党精神 努力奋进新征程”的党课,将宣讲的地点从国福路51号延伸到居委会,到海军上海基地,到影院放映厅,将宣言的故事传播得更远,将伟大建党精神的声音传播得更实。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队员赵颖作专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伍慧阳是参会中唯一一名“00后”。他注意到电影《望道》的英文译名是“manifester”,即宣言的意思,这彰显了社会各种思潮的蜂拥而至的年代里,陈望道为代表的进步人士在宣言的指引下为中国谋求发展道路的精神。他认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当传承好伟大建党精神和铁军精神,学习陈望道爱党爱国的情怀和追求真理的信念,孜孜不倦地学习,不断锤炼过硬本领,砥砺奋斗意志,把忠诚书写在党和人民事业中,把青春播撒在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伍慧阳作专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伟大的建党精神孕育了新四军铁军精神。”座谈会最后,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原会长、刘苏闽少将做了会议总结。他表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原点,以百年积蓄为纵向标;以英雄模范,典型地域历史时刻、科研攻关,奋进实干交织叠加的历程为横坐标的多维谱系。而伟大的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开首之篇,连缀起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刘苏闽结合中央提出的开展党的创新理论主题教育,对与会代表和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成员提出寄语,希望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利用研究会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宣讲,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传承红色基因。
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原会长、刘苏闽少将做会议总结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