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2022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二是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三是重大现实问题和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化。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社会科学院石泰峰指出,要始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持续深化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阐释,不断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社会科学院高翔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的重要论述,为我们牢牢把握历史主动、创造新的历史伟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强大思想动力。
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曲青山提出,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石泰峰指出,中国共产党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深刻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自觉传承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展现的我们党的理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融会贯通起来,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韩庆祥指出,“六个坚持”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正确路径,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揭示了这一思想根本的政治立场、彻底的理论品格、独有的精神气质、科学的思想方法,是我们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金钥匙”。任何一个理论体系的背后,都是以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基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以什么样的世界观为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体现为什么样的方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从本质上、根本上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又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六个坚持”是一个环环相扣、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求,是在实践中继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必须遵循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坚持和运用好的立场观点方法。
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
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同时,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们要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一)中国式现代化。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社会科学院方军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就走着一条与西方现代化迥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未曾设想、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未曾实践、中国历史上也未曾尝试的道路,是史无前例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打破了在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上“西方中心主义”模式一统天下的神话,颠覆了西方现代化模式和资本主义文明充斥着的“资本”逻辑、“两极分化”逻辑、“物质主义”逻辑、“异化”逻辑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展现出反映人类历史发展趋势和代表人类文明新价值取向的“人民”逻辑、“共同富裕”逻辑、“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逻辑和各国人民一律平等、共同进步的正义法则。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推进,不仅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而且会从根本上改写现代化的理论谱系,对“西方中心主义”现代化理论、模式、概念、范畴、标准(包括指标体系等),构成颠覆性的挑战和创新。更深远的意义还在于,尽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过关于现代化的一些阐述,但唯物史观视域内的现代化理论终究尚未获得成熟的系统化的形态。立足中国实践,从历史观的高度,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活泼创造与其对21世纪唯物史观的丰富发展这一新时代二重奏的独特意蕴,从思想形态、理论范式、路径选择、指标体系等多维度、多层次、学理化地研究阐发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创造21世纪唯物史观的最新形态和“中国版本”,将是我国理论学术界对唯物史观、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贡献。吉林大学韩喜平提出,在历史维度,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独立自主创造出来的成功道路;在理论维度,中国共产党围绕“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形成了成熟完善的现代化理论体系;在世界维度,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在现实维度,中国式现代化将在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中不断发展。中国人民大学杨凤城认为,结合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中国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中国共产党在不同阶段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不断丰富的现代化思想。中国式现代化既反映了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同时又具有中国特色,其蕴含的中国经验与中国智慧,对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有借鉴意义。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中国社会科学院甄占民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自我革命,是党的理论创新、理论自觉的鲜明表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一套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思想。中国共产党成功地通过自我革命的实践,实现了革命斗争的胜利,取得了领导核心的地位,实现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担当了该担当的责任,可以骄傲地屹立于世界政党之林。中国共产党长期自我革命的历程和成就,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为世界其他政党提供了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的智慧和经验。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与文明交流互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承办的“学术中国·2022”国际高峰论坛上,100余位中外专家学者聚焦“大变局中的文明:中国与世界”主题,从多学科、多维度、多层面揭示中华文明的独特贡献和时代价值,思考人类文明发展趋势,为深化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建言献策。复旦大学吴晓明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学术任务,也是我们必须要肩负的时代担当。人类社会每次重大的跃迁、人类文明每次重大的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同时哲学离不开时代,离开了对时代的把握,哲学就是无根之萍,没有土壤。哲学必须关注时代,把握时代。吉林大学孙利天提出,哲学源于生活世界,而又以否定性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引导生活世界的变革。不同时代、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生活世界,会产生不同的哲学观念和哲学理论。在世界历史和全球化时代,多元的哲学必定会发生接触、碰撞和交流,即展开哲学对话。哲学对话是不同世界观、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是整全的根本的信念或信仰体系的交锋,是不同的文明灵魂的对话。因此,哲学对话必是漫长的交流、理解和互释的过程。哲学对话又能以接受为目标,如果人类只接受或只有一种哲学,这即是哲学的终结乃至文明的终结。哲学对话的实质是多元观点的思维方式在他者即异质性的哲学中各自拓展、调整自己的哲学理论,汲取和兼容他者优秀的哲学思想。中国社会科学院辛向阳提出,文明强国要求实现人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逻辑出发点和一条主线。在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归根结底就是要实现人的现代化,推进全体人民实现全面发展。人的现代化就是要塑造人们的文明素质。特别是要拥有两种视野:一个是胸怀天下的视野,不偏狭于自身的视界,要有一种胸襟,一种天下在我胸的理念和情怀;一个是互助友爱的视野,能够做到“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英国肯特大学戴维·麦克莱伦提出,“文明”应该用的是复数,当今世界危机重重,虽然我们分属于不同的文明,但同属于一个世界——一个共同面临危机的世界。当下我们面临的最重大的变化就是气候变化,即气候危机。中国有能力应对并帮助解决世界危机。首先,中国拥有绵延几千年的悠久文明。其次,中国是由共产党领导的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社会主义国家。北京师范大学杨耕提出,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文明阶段,这种文明形态建立在消除阶级对抗、资本与劳动对抗的基础上。同时,又要吸收、借鉴资本主义文明中的合理因素,吸收、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并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运动中生成的文明新形态的“新”之所在。当代中国实践的重要特征和重要意义就在于,它把现代化、市场化和社会主义改革这三重重大的社会变革浓缩在同一时空中进行,这就把现代化、市场化和社会主义连接在了一起,从而实现文明转型,必将构成人类文明的新形态。这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运动中生成的文明新形态的“新”之所在。北京大学丰子义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是丰富而深刻的,应当予以全面的理解和把握。首先,“新形态”意味着对中国道路所蕴含的文明的一种总体概括。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不是限于某些文明因素,也不是限于某些领域,更不是限于某些可以量化的指标,而是对文明的整体观照。其次,“新形态”意味着文明新范式的形成。它以自己特有的理念、精神、价值、规范、追求形成了独特的文明,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文明范式。最后,“新形态”意味着文明仍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之中。中国的发展无疑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但这种创造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新形态”仍在发展完善过程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景源提出,历史观是关于历史本质和发展动力的根本性原理和学说。有关社会主义的本质、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从根本上说,都源于唯物史观。邓小平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实现了唯物史观的日常生活转向,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事实证明,邓小平对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本质上都是对历史观的拨乱反正。唯物史观的重新确立,才真正为工作重心的转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代替“以阶级斗争为纲”,为制定改革开放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郗戈提出驾驭资本的问题,在中国的历史性实践当中资本以两重性在起作用的同时,驾驭资本是中国式现代化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特征。南京大学孙乐强提出现代文明的三个主要规定:第一是资本逻辑;第二是扩张文明,以弱肉强食作为基础;第三是意识形态的统一,实际上用马克思的话来讲是意识形态虚假的统一。中国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这种规定性的超越。
深化重大现实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马克思的这一著名论断,为我们观察中国理论学术的发展状况,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原则。从根本上说,衡量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水平,在于研究成果对于哲学社会科学自身的发展、繁荣和进步所具有的意义,而哲学社会科学进步与否、学术繁荣与否,则以是否满足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的需要为标准,并最终要由实践来检验其正确与否、价值大小。因此,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应该是内在统一的。此外,还要看其是否具有启迪人心、激动人心、征服人心、塑造人心的力量,这种力量来源于思想的原创性和深刻性、逻辑的贯通性和自洽性,来源于对实践之问的解剖力、把握力和解决力,对时代变革、文明进步和学术发展的引领力和塑造力。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直抵实践的深处。那种远离社会实践、对实践缺乏深刻理解和把握的所谓“学术研究”,从文献到文献,从思想到思想,从概念到概念,“从观念中来到观念中去”,用理论论证检验理论,用观念的历史叙述代替现实的历史叙述,用概念、观念的花哨、玄虚来掩饰思想的苍白,既不可能提出这样的任务,更不可能完成这样的任务。
时代提出的问题是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越是重大时代问题,其综合性、战略性、系统性就越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需要重新研究基本理论、基本问题、基本概念,在不同学科的交汇点上开辟学术发展新的天地。
共同富裕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打破传统体制束缚,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推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高培勇指出,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历史进程中,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对于准确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非常重要,也非常关键。第一,促进共同富裕要在做大“蛋糕”的基础上分好“蛋糕”。第二,促进共同富裕要靠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第三,促进共同富裕要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第四,促进共同富裕要多维度、全方位共同努力。第五,促进共同富裕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中国人民大学臧峰宇提出,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积累了推进共同富裕的宝贵历史经验,探索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摆脱贫困创造了根本政治条件,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实践探索为实现共同富裕确立了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将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进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
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推进。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一生中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就是马克思的哲学或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真正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包括他的亲密战友恩格斯)毕生呕心沥血奉献给人类的科学的思想、理论和方法,是后人取之不尽的思想宝藏,也是后人可以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的理论武库。李景源提出,黑格尔哲学是一次“巨大的流产”,因为他的历史观终究是超历史的一般历史哲学。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改造,一是批判其唯心主义的神秘形式,二是批判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性个人”的超历史的性质,以及由此导致的反辩证法性质。列宁曾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真正主题即历史观的变革: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的时候,“所特别注意的是修盖好唯物主义哲学的上层,也就是说,他们所特别注意的不是唯物主义认识论,而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可以说,由康德所开启的近代哲学主题由认识论向历史观的转变,只是由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创立才真正以完成的形态得到了明确的表达,这是哲学中真正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革命性变革。由于这种变革,唯心主义才从它的最后避难所——历史领域中被彻底清除出去,被近代哲学所涂抹、颠倒和抽象化处理的历史观才真正获得了科学的形态,并且以其无与伦比的开放性为后人留下了发展它、丰富它的广阔空间。日本东北大学大村泉提出,马恩全集新版本即历史考证版中的一些提法与原来的提法不一样,1845年诞生的唯物史观在其诞生之时,就已经成为 “人类历史上的进化规律”,这种说法是十分勉强的。唯物史观形成伊始的基本特性,说到底应该是马克思在进行社会经济史研究时的“引导线”,即为展开分析而提出的假说。关于唯物史观的特征后续的发展和变化,还应该大加探讨。
反思与展望
检视2022年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发展现状,成绩斐然,但也有短板,特别是在学术体系方面。而学术体系的突出短板表现为缺乏原创性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而又代表新时代水平的思想、理论、观点和见解,缺乏有思想穿透力和世界影响力的标志性研究成果,缺乏传世之作、扛鼎之作。1843年,年轻的马克思曾富有激情地写道:“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21世纪的今天,世界的发展,中国的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同样在呼唤哲学这一“思想的闪电”再次照耀人类,解放我们的头脑。
(执笔:骁鸷)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