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兰州讯 (记者朱羿)4月20日,《中国生态城市绿皮书(2024)》在兰州发布。
《中国生态城市绿皮书(2024)》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兰州城市学院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单位的39位专家学者共同完成。绿皮书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以《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政府公报数据为依据,选取生态城市的15个指标,通过系统聚类等方法,对中国293个地级市、4个直辖市共297个城市,进行综合评价、区域评价和动态评价。
绿皮书认为,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水平取得显著成就。一是绿色低碳转型取得实质性进展,2023年,全国单位GDP能耗比2020年下降约8.1%,年均降幅2.7%左右。二是城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PM2.5浓度从2020年的33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023年的29微克/立方米,下降约12%。三是城市绿化与生态质量获得双提升,截至2023年末,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达到265.41万公顷,同比增长2.88%。
绿皮书指出,目前生态城市建设存在主要问题包括:市场激励机制不健全,绿色要素配置效率低;群众参与度不足,公众生态行为尚未形成广泛自觉;数字化和系统治理能力不足,生态城市治理普遍面临数据孤岛、感知不足、响应滞后等挑战。
绿皮书就未来生态城市建设提出对策建议,要进一步完善绿色投融资与生态产品市场机制,探索建立“城市绿色投融资平台”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拓展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等生态要素交易,推广“生态补偿基金”,重点向生态系统服务输出区和贫困地区倾斜,引导建设“生态银行”,以湿地、林地修复为核心,形成“开发—补偿—修复”闭环;提升公众绿色素养与多元参与能力,建设“社区生态积分平台”,居民通过垃圾分类、绿色出行、低碳消费积累“绿色积分”,并将生态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数字技术赋能,提升生态城市系统治理能力,建设“城市生态大脑”平台(城市生态驾驶舱),统一整合水气土环境监测、污染溯源、能耗数据,用数字孪生技术建模联通城市生态流动路径,优化绿色基础设施布局。
《中国生态城市绿皮书》已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皮书学术评审委员会评定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出版项目”,成为“中国生态城市建设高端智库的品牌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