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世界经济贡献中国力量

2023-12-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本报讯  (记者段丹洁)11月25—26日,在第十届中国世界经济学科专家和中青年学者学术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世界经济形势新变化与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展开研讨,为新格局下世界经济发展汇聚智慧与力量。

  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也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戚聿东表示,在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和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这些具有世界之问的时代命题,亟待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学科的专家学者进行攻关和破解,建立中国世界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回答并解决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各种疑难杂症。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黄建忠认为,中国经济自身的稳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世界经济的走向。中国的自主性开放着重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联动发展,实现“双自联动”是中国进一步制度型开放的一个突破口。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既不断深入又充满变局的背景下,如何推进各国贸易政策之间的协调意义重大。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院长唐宜红表示,引入全球价值链,可以加深各国之间的经济关联,并进一步与一个国家的贸易政策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建立一种联系。秉承贸易政策的多边协调,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是解决全球重大经贸问题的必然途径。
  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洪俊杰看来,数字全球化发展面临不确定性、安全性等问题,数字化甚至影响到人才培养以及传统市场经济。从国际竞争新优势来看,贸易链条的数字化程度,以及外贸主体的数字化转型,无论是从成本、竞争力还是安全稳定等角度来看,对于贸易发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丁一兵认为,实现中国出口的高质量发展,应关注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对不同地区和企业来说,汇率变化对于数字化转型及出口的作用有所不同,这些异质性结果可以对政策选择提供参考。
  针对当前的产能过剩问题,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彭水军建议,应充分利用双循环的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通过外部循环来提升国际企业的适应性,而完善的基础设施、数字化发展必然会对中国经济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联合主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刘颢婧(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