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背景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通讯员 郭翠潇 毛春晓 记者 张清俐)11月4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济南举行,隆重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曹现强,共同为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2023—2025年)——山东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揭牌(主办方供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兼驻中国、朝鲜、日本、韩国、蒙古五国代表夏泽翰(Shahbaz Khan)教授以视频方式致辞(主办方供图)
山东大学党委书记郭新立表示,山东大学以文史见长,近年来,在建设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大学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是一项多学科、跨学科的工作,我们全力支持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建设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山大智慧和力量。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在致辞中指出,非遗保护在诸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已进入系统性保护、全面融入当代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他强调,中国非遗保护实践20年,一刻也没有缺少专家学者的广泛支持和深度参与,一刻也没有离开学术理论层面的辅佐,中国非遗理论研究也一刻都没有离开田野实践。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完美结合,形成了中国非遗保护宏伟画卷中的独特景观。文化和旅游部在山东大学等四所高校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研究基地,就是要强化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路径和实践创新,为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助力赋能,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坚实文化支柱。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兼驻中国、朝鲜、日本、韩国、蒙古五国代表夏泽翰(Shahbaz Khan)教授,以视频方式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本次论坛的举办表示祝贺。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王加华发布新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开幕式由王加华、山东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张士闪主持。
论坛主旨发言环节,围绕“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相关话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刘魁立以《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20周年》为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朝戈金以《口头传统对于人类文明赓续的意义》为题,华中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黄永林以《中国非遗保护的制度建构与实践创新》为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巴莫曲布嫫以《申遗与履约: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年进程看中国实践与中国经验》为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张玲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中国愿景》为题展开学术研讨,从不同角度总结与阐发非遗保护的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
论坛专题研讨环节共设置“文明交流互鉴”“中国实践”“路径选择”“生态文明建设”四个板块,与会学者围绕《非遗公约》相关概念术语、社区参与、性别平等、道德伦理、名录机制、国际合作、清单编制、系统性保护、可持续发展等诸多议题分享研究成果,展开热烈讨论。
论坛闭幕式由王加华主持,王晨阳、刘魁立和巴莫曲布嫫高度评价本次论坛学术成果,并对相关议题作了进一步阐发。主题论坛后,召开“中国非遗系统性保护交流会”,与会代表就非遗研究学术共同体建设、人才培养、学术评价体系、期刊发展等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
11月5日,与会代表前往齐鲁师范学院章丘校区,考察传统武术类非遗扎根校园状况并就相关论题进行现场交流。
本次论坛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承办,中国民俗学会等协办。来自国内多所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山东省文旅系统共60余人参加论坛。
与会学者合影(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