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区域国别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学科意义。从战略意义上来说,区域国别学服务于中国国家利益和重大外交战略,旨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走深走实,同时推动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三大倡议在全球各个地区和国家的落实;从学科意义上来说,区域国别学倡导开展交叉性的学术研究、问题导向的咨政研究,倡导开展复合型区域国别研究人才的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要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区域国别研究成“学”的核心使命以及题中应有之义就是要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区域国别学进入《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不过一年有余,各高等院校的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这里拟从“应然”的角度对区域国别学人才的两大复合型特征——知识密集型与能力密集型特征进行阐述。了解这两大特征对于后续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区域国别学人才首先应该是知识密集型人才。所谓知识密集型,就是说区域国别学人才应该拥有广泛的领域性知识和地域性知识基础。没有广泛的领域性知识基础,就无法实现更好地交叉,无法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发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也就无法对一国或者地区有系统性了解。如果要界定何为具体的领域性知识,则最起码涉及如下学科的知识:世界史学科的世界史或全球史知识;国际关系学科的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关系史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知识尤其是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与方法论;新闻传播学的传播学知识。除领域性知识外,区域国别学人才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地区和国别知识基础,包括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对象地区或国别的语言知识和与语言知识密切相关的文化知识;地区和国别地理知识;地区和国别民族宗教的知识;以及对全球性力量的了解,如关于中国、美国、俄罗斯等大国的知识。诚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蕴岭曾提出的,要培养“多学科知识型本科生”,对外语学科来说,“区域国别学为外语学科由语言为中心,向知识为中心转变提供了学科支持”。
区域国别学人才还应该是能力密集型人才。这是由区域国别学研究的实践性、应用型特征决定的。所谓实践性,就是说区域国别学研究需要开展海外实践,包括海外田野调查、海外交流网络构建等。所谓应用型,就是说区域国别学研究需要为国家战略提供具体的智识支持。正因为如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原主任裘援平提出区域国别学应该定位为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型基础理论研究”。实践性与应用型特征决定了区域国别学人才需要具备如下基本能力:良好的外语能力;良好的田野调查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包括学术写作能力、咨政报告写作能力、新闻写作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包括策划和执行大型活动的能力、调动人力和物质资源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区域国别学人才只有具备了上述能力,才能将学理性知识更好地向应用转化。
总之,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和塑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区域国别研究成为独立学科之前,人才培养多局限于单一学科,导致所培养出的人才在多学科知识基础方面不够牢固,多元能力培养亦相对不足。独立成学后,学界应同时注重区域国别学人才在知识领域的塑造与能力方面的培养。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履行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服务,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关系的发展,并有效落实中国提出的多项全球倡议的责任。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