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三重逻辑

2023-11-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发掘中华文化共同记忆,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是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中国传统节日是承载中华民族历史记忆、记录中华文明发展脉络、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动载体。它既与先民们对自然物候和时间变化认识相关,也与各民族人民具体的生产生活实践相连,蕴含着各民族交流互嵌的历史与发展,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共有文化记忆和共同情感追求。透过传统节日文化符号与仪式程式,从传统节日文化的整体视野及其蕴含价值意义中,深入探究传统节日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逻辑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节日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逻辑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体系是由中华民族诸多具体节日组成的有机整体。每一个具体节日既有各自的名称、时间、文化符号、习俗活动、活动空间和价值内涵,又作为区域共同体内多元互动关系的集中表达场所,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着各民族所认同的生存智慧和文明基因。从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中,把握传统节日文化的共同特性与共有精神追求,有利于把握传统节日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逻辑。

  传统节日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其形成发展与天文、历法等密切相关。中华民族很早就有“时”的感受,《周易·系辞下》有“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记载了人们对寒暑二时的经验。通过对物候变化的观察体验,人们逐渐注意到天象与气候物候的对应关系,强调生产生活需“顺时而动”,《礼记·礼器》即有“故作大事,必顺天时”的记载。周秦以前,人们依四时变化举行集体性、全民性活动,便有了节日活动的萌芽;以祭祀而达人事,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也由此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对自然变化、调适社会生活的岁时节令民俗。汉魏时期,传统礼仪与地方民俗在社会大变动中出现交融,节日的政治性质不断向社会规范转化,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时间模式,形成了确定的节日名称、相对固定的节日时间和相应的节日民俗,以及较完整的节日体系。经过魏晋南北朝的融合发展,再到唐代的转化丰富,传统节日从原来的禁忌、迷信、祓禊、禳除等神秘气氛中解放出来,转变为娱乐型、礼仪型的“良辰佳节”,不断渗入到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细微之处,并在潜移默化和缓慢发展中拓展、完善,蕴含更为深刻而丰富的人文精神。中华民族以时间感受为线索,构建了一整套传统节日文化体系,集中展现了慎终追远、民胞物与、贵和尚美、敦亲睦邻等集体力量与智慧,是孕育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活体验。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民族发展融合的过程中,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也伴随人口流动与社会融合,形成了“民族性”与“区域性”相结合的节日多元文化符号与仪式程式。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传统重要节日,有“龙舟节”“诗人节”“粽子节”等不同称谓。受自然等因素影响,南北方人们对此时节的感受也存在一定差异。五月北方酷旱少雨,人们认为需以静态、被动避忌来“以顺其时”;五月南方则是“初昏大火中。大火者,心也。心中,种黍、菽、糜时也”(《夏小正》)。人们则需以热闹、主动姿态来促进阴阳转换。后来,随着人口迁徙和文化交流加深,北方“恶月”禁忌与南方夏至时节诸俗汇聚,不断丰富发展了端午节俗内容和形式。插艾蒿、挂菖蒲、佩香包、吃粽子、划龙舟等成为端午节的典型文化符号,始终贯穿着辟恶求祥的节日文化内涵。传统节日文化的交融互鉴发展历史,充分反映了各民族文化兼收并蓄、经济相互依存和情感相互亲近的社会关系,也铸就了传统节日文化的强烈内聚力及其广泛的包容性与融合性,是奠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底色。

  传统节日总是依赖一定文化象征工具或象征符号进行价值传递。其象征工具或象征符号在一定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历史与现实融汇交织的多元性。即便在同一个节日中,也存在文化象征工具或象征符号的多元性,却能表达一致性的价值内涵。年节乃百节之首,是中华民族节日体系中最具影响力的节日。虽然年节时间和文化形式不同,但象征时间转换、表达新年期盼、寄托美好祝愿、寓含团圆祈福等核心价值完全一致。“中华民族集体创造了一整套极其密集和丰富的年文化”,形成了多元的节俗表达。虽然各地年节时间有所差异,但仪式习俗相似、价值内涵相同。传统节日多元文化形式下的一致性价值内涵,是凝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特质。

  二、传统节日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价值逻辑

  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最显著的标志,已经成为各族群众的情感寄托和国家的文化象征,总能以丰富多元的文化内涵、集体互动的庆典仪式和周而复始的运行规律,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汇聚强大活力。

  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有助于坚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文化根基。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既有中华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也有各民族自己的传统节日。每一个传统节日都具有特定的符号和价值内涵,是先民们用一系列约定俗成的节俗节信、节语节物勾画出一幅完整的文化生活图景,具有凝结民族情感的强大动力。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系统中的核心要素,既反映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内部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充分体现了各民族及其文化的共同性和统一性。传统节日文化体系的整体性,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缩影。民族传统节日虽“多”,但最终合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体系之“一”,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共有历史记忆、共同价值取向、共通情感心理、共享文化身份和共生整体利益,为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文化滋养。

  传统节日的集体仪式有助于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传统节日作为一种区域内共同体成员共聚场所和集体行动,是在多元化主体的组织参与下,通过综合性文化展示和相对固定仪式程式,对人们的共同历史记忆、社会发展和美好祝福等重大主题进行的生动诠释和演绎。传统节日庆典是礼俗互动的平台,在集体性互动中构筑起一张同心协力、和睦共济的关系网络,发挥着协调共同体成员整体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积极作用。

  传统节日的重复运行有助于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统节日是一种以年为周期排列的集体性时间制度,它将一种经由共同语言、共同知识、共同回忆和共同情感编码而成的特殊文化意义定期重复呈现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一套系统性的建构与存在。传统节日围绕特定的节日主题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周期性展示,能够赋予节日主体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自豪与荣誉,吸引本民族成员主动参与、感召其他民族成员热情参加,加强了民族交往交流;以约定成俗的仪式程式,在集体性时间中发挥着规训教化作用,调动民众全息性的文化联想,催生人们的家国之情,唤起文化同源、民族同根的心理共鸣;以周而复始的节律活动,将节日文化的价值内涵回归生活,让民众在日用而不觉的生活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洗礼,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三、传统节日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逻辑

  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凝结着丰富的民族感情,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巩固的黏合剂。在深刻把握传统节日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逻辑与价值意义基础上,加强中华传统节日庆典的组织运行,有利于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

  加强传统节日庆典的组织动员,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合力。传统节日庆典强调量入为出、共商共议原则,将追求平等、互惠、共享等社会交往准则转化为热闹祥和的文化氛围、内化为共同体建设的强劲动力。需充分发挥官方主导作用和广大民众主体作用,形成国家政治层面制度化规定与民众生活层面自发性需要的有机结合,保障节日庆典组织运行的同心聚力、同频共振,在节日共度的实践活动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需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庆典的礼俗互动平台,运用与节日相吻合的群众熟知语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增强传统节日文化的时代感染力。

  营造传统节日庆典的公共空间,链接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的桥梁纽带。传统节日庆典以和谐天人关系、满足人的需要、展示人的才艺、促进人际交往为主要内容,营造热情好客与美满团圆的气氛。在娱神娱人的节日游艺狂欢中,表达向上向善的美好心愿,释放内心情感、体味人间温情、增强亲情与友情,修复和强化群体性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需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有助于促进交流、化解矛盾,积极营造热烈祥和、包容宽和、和睦共享的节日文化空间,开展节日共度、民俗同尊、生活互助、语言互学等教育活动,促进各民族加强交流、增进了解。需利用节庆游艺场域、景观装饰、公共设施等广阔的物理空间,将民族团结典型示范和风采展示等有机融入到传统节日庆典活动之中,创设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节日新场景,激发人们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体意识和内生动力;结合传统节庆活动场所建设和现代文化发展要求,加强公共文化体系和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搭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节日文化表达载体,构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长效机制。

  增强传统节日庆典的价值功能,在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中加强民族团结。传统节日依托亲缘、地缘、业缘等公共性社会基础,用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贴近生命的轻松活泼形式,从家庭、家族走向社会,营造开放的节日空间和共建共享的文化实践平台,促进文化交流互鉴、凝聚团结奋进动力。需要将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发展与经济社会建设有机融合,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活态实践中,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责任担当和自觉行动。庆祝丰收是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主题,以“秋分”时节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通过“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提升了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实现了广大市民参与农事体验、感受农业丰收的田园梦想。需要加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共性阐释和广泛发动,注重节日文化的传统展示,在增强人们对“多彩中华”线下体验的同时,并能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或“云直播”等方式,将传统展示和现代科技相结合,扩大传统节日文化的“共享体验场”,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共享体验,不断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杨秀芝,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栋,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关键词:传统节日;中华民族共同体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