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脚步声越来越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开展中国通用语言文字史和中国通用语言文字学史研究,以便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书写工具与遗传密码的高清图谱,重现数千年来这一东方文明古国各民族共同的心灵表达和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动。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语言文字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为形成通用语言文字提供了重要条件。汉语言文字逐步成为历代中央政权的主要交流语言和文字,这是各族人民共同的历史选择。那么,中国历史上有过哪些推广通用语言文字的宝贵历史经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新时代我们应该怎样进一步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作用?这些问题亟待回答。
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离不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与普及,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我从2001年开始构思,历时23个春秋撰写完毕的《中国通用语言文字史》,全面总结了中国历代中央政权推广通用语言文字的宝贵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为新时代党和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提供学术支撑、理论支撑、智库支撑。《中国通用语言文字史》全书共6卷,300万字。分别是《先秦卷》《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卷》《宋元明清卷》《现当代卷》。
通用语言文字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象征。在先秦时代,通用语言文字被称为“雅言”,“雅”有“规范的”“标准的”“正确的”意思,代表官方,是中央王朝的权威象征。“雅言”的历史继承性是很强的,在此基础上,“雅言”还要吸纳今语和方言,要吸纳行业语、民族语甚至外国语。因此,“雅言”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的语言共同体,这一语言共同体的背后,是民族共同体。中国历代中央王朝都把以“雅言”为代表的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规范应用上升到国家意志和国家政策的层面,历代中央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亲自抓这项工程,足见其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与发展的重要性。
通用语言文字以王朝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语言之语音、词汇和语法为基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吸收了一些古今方俗元素。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规范使用,首先体现在行政、教育、外交、法律、经济、商贸、宗教、军事、交通诸领域。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与普及,与多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和使用并存不悖。我们注意到一个鲜明的事实:即使是中国历史上兄弟民族建立的地方政权,即使这些地方政权内通行本民族语言文字,但由于汉民族在文化、经济上的优势,这些地方政权依然把汉语文作为通用语言文字,汉语文在地方民族政权内各个领域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决不低于本民族语言文字,甚至超过本民族语言文字。
当代中国的通用语言是普通话,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是历史的必然。而当代中国的通用文字,是规范汉字。通用语言与通用文字往往是有联系的,通用语言促进通用文字的产生,通用文字可以巩固通用语言。通用语言文字从一开始就是语言文字不断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结果,中国历史上不断涌现私撰和官修的字典辞书、韵书等,其编写意图只有一个:使通用语言文字更加规范化、标准化,以利于王朝或帝国的有效治理。
通用语言文字通过字典辞书进行全民普及。但历朝历代的字典辞书作用远不止于此,我们认为它具有六大功能:一是推广普及通用语言文字;二是汇集古典语言文字和传统优秀文化研究结晶;三是传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百科知识;四是讲授中华民族伦理道德;五是教授学子欣赏和创作韵律美文;六是规范各个领域行文用字。所以,历朝历代的字典辞书,实际上是以通用语言文字为切入点,对全民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字典辞书的编纂,既是一项语言文字工程,也是一项文化传播工程,更是一项治国理政工程。
推广与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由各族人民的中国认知体验、中国价值信念和中国行为意愿三个要素关联共存而成。我们迫切需要通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来提供可靠的知识理论供给,通过通识教育和媒介传播引导各族人民了解国家、民族、区域、族群的历史记忆、风俗习惯、仪式符号、制度体系等基础知识,形成集体尊严,给各族人民提高文化普及、知识积累。同时,我们必须明白一点:只有同语、同音、同文,才能同心同德,同甘共苦,共同建造国家民族美好的未来。
(作者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四川省社科联副主席,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藏羌彝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