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古籍文献研究的使命与方向

2025-07-01 来源:中国民族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古籍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党的政策引领和专家学者共同努力下,一大批民族古籍文献得到了抢救性保护、系统性整理与研究。围绕这些文献,全国各地逐渐形成了专业研究团队,不仅推动了民族古籍文献研究的系统化发展,也为相关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国家出台多项扶持政策,例如,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项目支持的民族古籍文献研究工作者与工作团队数量显著增加,民族古籍文献数字化工作也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从机构建设、古籍保护、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内涵挖掘五个维度,为民族古籍文献研究工作绘制了系统的发展蓝图。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这一重要论断正在民族古籍文献研究领域得到生动实践。

  在政策支持和理论指引下,近年来,民族古籍文献的发掘、搜集、整理与出版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些工作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文献史料支撑,推动相关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更为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思考民族古籍研究的当代价值奠定了重要基础,充分彰显了民族古籍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

  基于民族古籍文献研究成果,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更好承担起新时代民族古籍文献研究的使命。

  第一,以文化为纽带,挖掘民族古籍文献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民族古籍文献研究不是简单的文字释读,而是对中华文明基因的深度解码。元明清三代缔造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大一统”格局,这一时期形成的民族古籍文献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珍贵历史脉络,不仅记述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历史见证。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深入挖掘这些文献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统阐释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历史事实。要通过深入的研究,让这些沉默的文献开口说话,讲述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故事,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深厚的历史文化支撑。

  第二,以技术为支撑,构建规范化的民族古籍文献研究体系。面对浩如烟海的民族古籍文献,急需建立科学系统的研究体系。当前,要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制定统一的文献整理标准,实现从收集、整理到研究的全流程规范化;二是加快数字化进程,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技术破解文字识别难题;三是建设共享数据库,打破“信息孤岛”。只有夯实这些基础性工作,才能让珍贵的古籍文献资源真正活起来、用起来。

  第三,以实践为根基,做言之有物的真学问。古籍文献研究最忌脱离文本的空谈。要秉持“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治学态度,扎扎实实做好文献整理研究工作。无论是民族古籍的释读还是文本研究,都要建立在严谨的语文学实证基础上。只有回归文献本身,我们的研究才能立得住、传得开,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第四,以视野为突破,开创研究新格局。要以更宏阔的学术视野推进研究创新:纵向要深度融入中华民族史学科体系,将民族古籍文献置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整体脉络中考察;横向要打破学科壁垒,与历史学、语言学、人类学、哲学等多个学科深度对话。同时,要具备国际视野,以更开阔的国际视野审视学术研究。既要掌握国际学术界的前沿动态,更要立足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既要开展平等学术对话交流,更要勇于在国际学术舞台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用扎实的史料研究和严谨的学术论证,加快构建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自主知识体系。

  (作者系中国民族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本文系作者在“元明清时期蒙藏文文献所见民族交流史”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摘登。)

【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