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旧理论 建构新教材

2024-05-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编好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教材。这体现了党中央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系列教材建设的高度重视。笔者结合参加《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编写经历,谈一谈学习认识和体会。

  一、从《中华民族大团结》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教材”构建较为完整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对铸牢教材建设也十分关心。他关于“编好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教材”的重要指示,讲得很全面:既要“编好”还要“用好”;同时,既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本身,还有其他的、更多的“等教材”,就是指铸牢的一系列教材。这个重要指示是强调要发挥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为代表的教材,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这为我们进一步做好铸牢工作、打造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为代表的铸牢系列教材指明了方向。

  2022年,教育部联合11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指导意见》,就一体推进大中小学铸牢教材建设做了规划:要求编写使用中学版的《中华民族大团结》(已出版),小学版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待出),为高校要编写铸牢教育专题教材。

  2019年,教育部组织编写中小学铸牢教材,2022年1月,《中华民族大团结》(初中版)率先通过国家教材委审核,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全国统一使用,成为新时代首部民族团结进步(铸牢)教育教材。当年教育部办公厅发文通知:首次要求全国各地(包括东中西部)初中全覆盖(因而每年发行量1600万册),并开设专题课程(不少于12课时),纳入中考考查范围。根据教育部数据,截至目前,两年来累计已有3200万中学生使用,而且中央电教馆网站“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还配套收集了该教材的大量教学资源,供全国中学师生使用。

  2023年12月,国家民委组织编写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由高教出版社、民族出版社联合出版。作为第一部全面系统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统编教材,全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填补了高校铸牢教材空白,被教育部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2024年发行全国。

  这本高校第一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专门教材,与两年前出版的《中华民族大团结》(初中版)和即将出版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小学版),形成了较完整的学校铸牢教材体系。其中,《中华民族大团结》(初中版)教材,彰显爱国主义的“五个认同”理念,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彰显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建设。这些教材宗旨一致,各有侧重,从不同学段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共同构建了全国铸牢教育的基本框架和正确内容,将使青少年在铸牢教育中知识、情感、理念、理论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提升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效果,也为全社会铸牢教育提供重要支撑。

  特别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面向成人大学生,内容系统全面,更具理论性、逻辑性和创新性,契合社会铸牢教育的迫切需要,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也广受专家学者好评,当之无愧地成为铸牢系列教材的代表和典范。

  二、从旧“理论”退出到新“概论”出台:“《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教材”是新时代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重要成果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来重视民族团结教育。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民族团结教育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在民族地区和民族院校是重中之重,因而它们一直开设一门重要的公共思政课程,统称“民族团结教育”课。在民族地区中小学叫“民族团结”课,在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普通高校叫“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这也是民族院校十分看重的基本课、看家课),都有相应教材。

  为什么现在要新编一套铸牢教材?概论《后记》简略提到“近年来,全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或相关课程,却没有一部通用教材。”其实,这里有个重要问题:原有的民族院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及教材能够承担铸牢教育的任务吗?原来使用多年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材为什么不用了?为什么要新编概论教材替换原来的“理论”教材?

  守正不渝,创新不止。新时代在守正创新中不断推进实践发展。对民族工作而言,在坚持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开拓创新力度很大。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只有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

  从教材来看,总体上民族理论教材是好的,但现有的民族理论教材普遍陈旧,没有与时俱进,不能适应新的民族工作形势。特别是有的民族团结教材存在强化个体民族意识、忽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民族权益”、忽视国家认同等倾向性问题。教材的背后是理论问题。多年来一些民族理论学者受“西方民族理论”“苏式民族理论”“个体民族理论”影响,在编撰教材和民族理论教学研究中,把我国民族理论搞偏了甚至搞歪了。这些有偏差的民族理论被编入教材,却自诩为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容易误导学生。一些再普通不过的地区差别、发展差距、文化差异、普通治安纠纷都被看成民族问题。这种“民族理论”副作用多,导致一些地方出现“越讲民族理论,民族问题越多”的怪现象。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民族理论教材出现了偏差。这恰是需要我们纠正、改进的。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带领民族理论界,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守正创新,积极贯彻新思想、构建“新理论”,“调整过时的”。从旧“民族理论”教材的基本停用或退出,到努力新编和全面使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材;教材内容从“(个体民族的)理论”调整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论”,这是对一度存在的西式、苏式、个体民族理论倾向的纠偏正向和破旧立新,是从根本上扭转我国民族理论发展方向的重大举措,引领了传统民族理论研究的调整转型,体现了相关部门和民族理论界推进铸牢工作的坚定决心和巨大理论勇气。

  三、从《概论》突破到新理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教材”是新时代创新民族理论建设的里程碑

  开展铸牢教育,内容建设、教材编写是第一步。但铸牢教材难编,主要原因是国家对民族类教材要求高,特别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断提出时间不长,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知识体系,各地近年来才逐步重视,从理论到实践很多还需要探索;加上民族理论复杂、民族领域争论多。因而目前铸牢教育还没有公认的教学大纲,编写难度大。特别是高校铸牢教材编写难度更大。2023年,由国家民委主任潘岳带领编写团队,主动担当,迎难而上,勇于探索,在中央有关部门支持下,经过艰苦努力,终于编写出了高质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

  《中华民族大团结》(初中版)教材,以确立“中华民族”意识、树立共同体理念为重点,开展“五个认同”教育,改变了传统民族团结教育导向,开创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新思路。《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更是对传统民族理论的守正创新,实现了重大的理论突破:它超越传统王朝史和族别关系史,首次从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视角,展现各民族共同性不断增长、融聚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构建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叙事,阐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体现了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其次,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视角,阐述了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有助于从历史深处促进中华民族凝聚力,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提供重要的精神力量;同时,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了较系统、深入的论述,从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构建奠定了重要基础,具有开拓性;而且,阐述以史带论、论从史出,具有较强的学理说服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教材”不同于以往的民族理论教材,它的主题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宗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标志中国民族教育的重要转折,必然引领民族研究战略大方向的调整。特别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导向明确,论述扎实,内容丰富,学理性强,创新点多,表明新时代中国民族教育和民族理论走出外来知识窠臼,跳出他者思维视野局限,正努力建构中国自主的民族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因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建设的奠基之作,也是开山之作。它既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建设奠定基础;同时,也开启了构建中国式民族学的探讨之门,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的知识生产开辟了道路,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构建的开始,必将有力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教育和理论创新,因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中名副其实的里程碑。

  四、从“里程碑”到“金教材”:编用结合,不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教材”建设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教材”来之不易,具有里程碑意义,必将为学校乃至全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重要作用。但铸牢工作还在不断深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还在建设,并将不断形成、丰富和发展,基础民族理论更需要重大突破和创新发展。因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教材”也要与时俱进,当前要抓好以用促建,广泛、深入使用好教材,并及时修订完善,打造真正的“金教材”。

  国家民委主任潘岳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出版座谈会上提出,今后还要“开门听取意见,更大范围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建议,周期性做好修订工作”。教育部副部长吴岩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是一本“金教材”,这个高评价更多的是鼓励和期待。他重点是要求高校建好“金课”,锻造“金师”,结合本地本校实际,讲出亮点实效。

  任何教材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在实际教学中,一线老师感到难度大。其实,我们在编写中也感到一些难点还没有完全解决好,还有改进空间。比如,史多论少,“三交”史讲述比较细,对历史现象的归纳、提炼、概括不足,规律总结不够,理论溯源、思想阐述不充分。但是因为铸牢教育形势迫切需要,概论教材必须尽快出来,可以边使用、边建设、边完善。

  目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已被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这是对该教材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将有力促进该教材在全国更多高校推广使用。教育部规划国家级教材,旨在对使用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师生认可度高的优秀教材建立传承创新机制,打造具有典范性、权威性、创新性的经典传承教材,这样的“金教材”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教材”努力建设的目标。因此,要进一步编好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争取让高校教师讲得好、各族学生学得好、各界读者受启发,这还需要我们教学相长、以用促编。下一步在高校教学中要讲好概论课,加强课程研发,发挥好、丰富好教材内容,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同时在今后的科研中围绕概论主题,进一步深入研究铸牢教育,研究国民教育、干部教育和社会宣传教育的教材(读本)建设,提高大中小学一体化教育成效,促进教材成果转化,同时不断改进、完善。在此基础上定期对教材加以修订,这样才能真正打造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系列“金教材”。

  (作者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二级巡视员,北京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