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时代价值

——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

2025-10-21 来源:《兵团日报》2025年10月25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人类文明兴衰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近日出版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以下简称《文选》),系统反映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科学体系和原创性贡献,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为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中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世界观、方法论直接源头是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但“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身与自然界的一体性”思想,从生命的动态角度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重新进行了审视,提出“人和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强调,“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他强调,“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提供了新路径,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与时俱进。

  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老子》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要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在谈到城市建设时,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要求城市规划强化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将环境容量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作为确定城市定位和规模的基本依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世界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汲取中华文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生态智慧,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体现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

  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引领时代。生产力不仅包括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也包括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与制约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继承和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创造性地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突破了我们对生产力认知的历史局限性,深刻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标志着我们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性认识达到新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重要思想,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本质要求,更是新时代新征程上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认真贯彻依法依规、客观公正、科学认定、权责一致、终身追究的原则。针对决策、执行、监管中的责任,明确各级领导干部责任追究情形。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不论是否已调离、提拔或者退休,都必须严肃追责。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两个重要文件,形成生态文明体制的纲领性架构,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坚决查处破坏生态环境的重大典型案件,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

  凝心聚力、久久为功,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我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绿色成为新时代中国的鲜明底色。

  构建生命共同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和整体性推进,全面统筹、协调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的深度融合,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绿色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同时,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

  对山水林田湖草沙进行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把系统观念贯穿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过程。”他指出,“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按照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从而达到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的目标,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持之以恒推进生态建设。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最根本条件,是人类的最大共同利益。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我们提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作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并付诸实施,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推动《巴黎协定》达成,先后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和《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为推动共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了中国贡献。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如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但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我们要着力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深入学习《文选》原著,认真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体系的创新性完整性系统性真理性实践性,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确保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始终占据主动。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编辑:毕雁 实习编辑:徐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