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学术研讨会在穗举行

2023-12-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永杰)12月17日,由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教学发展分中心主办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来自国内高校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师生代表70多人出席了本次研讨会。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解丽霞、刘社欣、张国启和王晓丽分别主持本次学术研讨会。

研讨会现场 主办方供图

  意识形态风险防范的实质、经验和路径

  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骆郁廷在“意识形态形态风险防范的实质及其路径”的主旨报告中,解读了当下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诸多风险挑战,提出意识形态风险防范的路径要强基固本、意识形态风险防范要助推育人、意识形态风险防范要抢占阵地等。

  中山大学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李辉就“新时代意识形态风险防范的基本经验”做了系统阐述。他强调,要从战略高度明确意识形态工作功能定位,以制度化思维确立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以法治思维构建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体系,在舆情研判中推进意识形态工作信息化,在“立破并举”中牢牢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项久雨重点分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意识形态性”问题,他从时间叙事、空间叙事、因缘叙事等维度解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意识形态性,并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规定性,赋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意识形态特质,支撑其成为独特的文明形态。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杨增岽从区分政治问题与学术观点问题、对整个西方社会思潮的整体把握、对西方历史性形成的概念与中国本土话语的区分等几个角度讨论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研究的方法论与意识形态风险防范的维度。

  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唐土红围绕“现代性语境中意识形态工作的嬗变与应对”问题做了发言,并从数字化智能算法的颠覆性、全球化思潮的多元化冲击、现代性语境中意识形态的应对等三个方面,探讨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变化和新路径。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婷,从数字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现实语境、内容结构、先进性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维度,探讨了“数字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治理能力”问题。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赖怡芳从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之问、现实之问和时代之问展开论析,探讨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象征形式的逻辑内涵及当代价值”问题。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史副教授珊珊认为,应当从关系角度看意识形态风险的存在、通过关系分析把握意识形态教育契机、以关系建构助力意识形态教育,引导青年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中规避意识形态风险。

  聚焦思政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万美容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服从并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重要学科,是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而设立的。他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发展四十年历程的角度,阐释了新时代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与把握的极端重要性。

  西安交通大学新媒体学院院长、教授马忠认为,应当从叙事情节、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叙事话语等六个方面展开对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探究。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威系统阐释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形态学意义与结构”问题。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由前科学形态向科学形态转变的过程。从形态学意义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理论形态在初级阶段表现为经验上升为理论,发展阶段表现为专门理论体系的形成,高级阶段表现为科学理论体系即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形成,必须遵循科学的原则来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曹清燕从人的现代化视域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发展的个体性、社会性、人类性三重向度,强调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旨在服务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史宏波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自觉与方法论建构问题。他认为,问题自觉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始终,构成了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彭小兰围绕“红色研学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展开分析,强调用讲故事的方式彰显红色研学的价值,以红色基地为载体,使人们在观光中、非正式的场景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工智能

  与会专家还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相关问题。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王晓丽着重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中的主体性问题。她强调,生成式人工智能易使人和自身智力分离,人的深度思考危机出现;生成式人工智能易造成人与自身感知分化,感知危机出现;生成式人工智能易造成人与自我身体分化,劳动危机出现,因此,应加强生成式人工智能中的主体性问题。

  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陈联俊从人工智能的技术理性与意识形态风险角度展开分析,提出人工智能改变了技术与人类的互动,人工智能是物化的知识形态,聚集了人类的全部知识,人工智能反应了人类最高智慧、反应了人类对技术解放的向往等观点。

  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揭晓从技术与文化互动关系、数字化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以及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展开阐述,提出文化是人存在方式的表征,技术发展需要文化作为价值引领等观点。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李尚旗围绕人工智能助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主题展开了阐述,分析了人工智能与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在关联、人工智能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推动作用、人工智能促进精神生活富裕的新路径,提出在构建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必须强化技术赋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技术新走向。

  此外,学者们还从“两个结合”与党史党建学的维度探讨了意识形态风险防范问题。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仕民就“两个结合”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进行了深刻阐述,并从“两个结合”与现代化问题剖析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两个结合”的文化形态,为人们认识和规避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意识形态风险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祝全永从“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风险防范观的四维向度”展开论述,与我们分享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风险防范观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观点,为开展意识形态风险防范研究提供了新的借鉴维度。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 主办方供图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毕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