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新时代青年,作为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生力军,如何在时代浪潮中锚定责任坐标、扛起使命担当?回望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那一代青年以弃笔从戎赴国难的决绝、饥寒交迫守初心的坚守,在民族危亡之际铺就了不朽的奋斗底色。从救亡图存到民族复兴,两个迥异时空的青年群体,虽置身截然不同的历史语境,却因共同的民族基因与精神追求,形成了跨越时代的精神共鸣。探寻这份共鸣的内核,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为了破解当代青年在复兴征程上凝聚力量、砥砺前行的精神密码。

抗战青年奋斗底色是民族危局中的精神坐标
在中华民族陷入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时,抗战时期的青年群体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集体自觉,把青春热血融入救亡图存的洪流中。他们的奋斗并非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民族危局下形成的群体性行动,凝结为三个维度的精神内核,成为镌刻在民族记忆中的精神坐标。
(一)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的“家国一体”情怀
抗战爆发后,国土沦陷、家园破碎的现实,让青年群体面临个人追求与民族生存的抉择。此时的青年主动将自身命运与国家存续绑定——或离开校园投身抗敌一线,或在后方以宣传、生产、学术等方式支援抗战,形成不分地域、不分职业,皆以保家卫国为己任的集体共识。这种选择背后,是中华文化“家国一体”逻辑的深刻体现:个人的理想、前途、福祉,皆需建立在国家主权完整、民族得以存续的基础上。正是这种将家国置于个人之上的价值追求,构成了抗战青年奋斗底色的灵魂,为全民族的持久抗战注入了坚定的精神支撑。
(二)逆境中守护民族未来的斗争意志
抗战时期,物资匮乏、环境险恶成为常态,后方青年面临粮食短缺、安全无保障的困境,前线青年则直面生死考验。但越是艰险,青年群体的斗争意志越显坚定——他们在艰苦条件下坚持学习以储备救国本领,以文艺、宣讲等形式唤醒民众抗敌意识,在敌人的压迫与封锁中持续传递抗争信念,即便面临牺牲风险,也从未动摇抗争到底的决心。这种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坚韧,并非盲目的冲动,而是对民族未来的清醒认知,坚信唯有顶住当下的苦难,才能为后代争取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这种在绝境中坚守的信念,构成了抗战青年奋斗底色的筋骨,支撑着他们在最黑暗的时刻始终向着光明前行。
(三)“小我”让位于“大我”的价值自觉
为支援民族抗战事业,青年群体普遍展现出舍个人为集体的价值选择,在个人利益与国家需求冲突时,主动以国家利益为先。这种奉献并非外力强迫,而是国家需要高于一切的集体意识驱动——在民族危亡的特殊背景下,为民族存续奋斗成为青年群体的共同价值导向,推动他们在个人与集体的抉择中,始终将民族大义置于首位。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构成了抗战青年奋斗底色的温度,也成为民族精神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从救亡到复兴的跨时空精神共鸣
时光流转,时代背景从民族危亡转向民族复兴,抗战青年的奋斗底色与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仍在精神内核上高度契合,形成跨越时空的共鸣——这种共鸣并非对历史的简单复刻,而是精神内核在不同时代的延续与发展。
(一)“家国至上”价值追求的同构性
抗战青年的家国情怀,源于民族濒临灭亡的生存忧患:唯有拼尽全力守护国家主权,才能避免民族覆灭,这种忧患意识让保家卫国成为超越一切的最高目标。当代青年的家国情怀,则源于国家迈向强盛的发展自信:在脱贫攻坚、科技创新、大国重器研发等成就的激励下,青年清晰感知到个人成长与国家进步的同频共振,这种自信让强国复兴成为主动追求的奋斗方向。尽管出发点不同,但两者的价值逻辑高度一致,均将“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绑定。当代青年在科技攻关、外交博弈、国际援助等领域的坚守与付出,本质上是对家国至上价值追求的传承,只是将保家卫国的行动,转化为助力国家强盛的担当。
(二)“挺膺实干”行动逻辑的一致性
无论是抗战青年还是当代青年,都拒绝空泛的口号,始终以实际行动回应时代需求。抗战时期,青年的实干聚焦民族生存的核心诉求,无论是直接投身抗敌一线,以武力抵御侵略,还是在后方开展学术研究、群众动员,为抗战提供智力与人力支撑,每一项行动都契合救亡图存的现实需要。当代青年的实干则聚焦国家发展的关键议题,诸如,在科技创新领域扎根“卡脖子”技术攻关以推动产业升级,在基层治理领域优化服务模式以解决民生痛点,在公益领域深入薄弱地区以补齐发展短板……从为生存而行动到为发展而攻坚,两个时代的青年都以求真务实的行动逻辑,诠释着担当的本质。
(三)“攻坚克难”精神品格的传承性
抗战时期青年面对的困难,是外部敌人的军事压迫与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关乎民族生死存亡;当代青年面对的困难,是改革发展中的深层矛盾、科技竞争中的技术壁垒、复杂国际形势下的风险挑战,关乎国家长远发展。尽管困难的表现形式不同,但两者攻坚克难的精神品格一脉相承。抗战青年以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意志对抗生死考验,在绝境中开辟抗争道路;当代青年则以敢啃硬骨头、敢接烫手山芋的勇气应对发展难题,在瓶颈突破、危机处置中展现韧性。这种越是艰难越向前的精神,早已融入中国青年的精神基因,成为不同时代青年应对挑战、推动进步的共同精神武器。

从精神共鸣到实践落地的转化路径
站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当代青年不能仅停留在精神共鸣,更需将这份共鸣转化为具体行动——不同身份、不同领域的青年,都可从自身定位出发,找到属于自己的传承路径,用实践续写青年奋斗的华章。
(一)青年学生以本领储备接棒,把爱国心转化为报国能
青年学生作为强国一代的储备力量,传承伟大抗战精神的核心在于夯实本领、避免空谈。在专业学习中,应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主动对接科技、文化、民生等领域的发展方向,通过参与课题研究、学术探讨等方式,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体验中,跳出参观打卡的浅层模式,深入基层一线或历史场景,通过调研、服务等行动,理解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明晰个人所学与国家需要的结合点,秉持学好专业、练强本领的踏实态度,不断积累知识、提升能力,为未来报国筑牢根基。
(二)职场青年以岗位建功接棒,把责任感转化为实绩单
职场青年作为强国一代的关键力量,传承伟大抗战精神的核心在于立足岗位、务实作为。在行业发展中,主动聚焦领域内的痛点难点,以技术革新、流程优化、模式创新等方式,推动产业升级或服务提质,将个人能力转化为行业进步的动力;在社会服务中,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应急响应、社区治理等公益行动,以点滴付出改善民生福祉;在职业选择上,主动向国家急需的领域倾斜,到基层、到边疆、到关键行业,以专业能力服务国家战略,以把本职工作做到极致的态度,将责任转化为可见的实绩。
(三)基层青年以扎根奉献接棒,把大情怀转化为小实事
基层青年作为强国一代的扎根力量,传承伟大抗战精神的核心在于贴近群众、解决真问题。在乡村振兴中,立足农村实际需求,以技术推广、资源对接、文化活化等方式,助力农业提质、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在社区治理中,主动倾听居民诉求,通过组织互助活动、参与公共事务、推动环境改善等行动,提升社区凝聚力与幸福感,坚持以扎根一线、办好小事的耐心,将家国情怀转化为民生温度。
过去,抗战青年以青春护家国的行动,回答了民族危亡时青年该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今天,如何用青春筑强国的时代命题,交到了当代青年手中。这份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不仅是单纯铭记,更要实际践行。从救亡图存到强国复兴,中国青年的奋斗精神从未褪色,属于当代青年的奋斗故事,正在每一份脚踏实地的行动中书写——这既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民族未来的承诺。
【本文系西南石油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X2024JGYB83)、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24JGZD039)研究成果】
(曹正,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乐,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