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促进共同富裕。”新型集体经济是党中央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因地制宜探索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的有效路径,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议题。2003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基于对国情的整体把握、对省情的充分研判与对村情的实地调研,作出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以下简称“千万工程”)的重大决策。二十年来,浙江省全力推进“千万工程”战略在地化,多措并举发展和壮大新型集体经济,在“村企共建、村村共建、村社共建和城村共建”中实现部分村域集体经营收入过百亿元,低于10万元以下的低收入村已被全部消除。可见,发展和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乡村蝶变提供有力支撑。
村企共建:协同打造多层次“产业共富”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基。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是要强化村集体经济的内生“造血”功能,即通过创新产业发展路径,充分发挥产业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为农民增收提供更多路径选择。
一是充分挖掘和统筹乡村地区得天独厚的田园风光、诗意山水、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等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休闲观光、农创文旅等多层次产业业态,在保证优质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造更多经济价值。浙江横坎头村形成由红色旅游产业、特色农业产业、教育培训产业、民宿农家乐产业、农文旅融合产业和运动康养产业互融互通的“1+N”产业协同发展机制,推动村庄由工业村向生态村转型。浙江滕头村在“千万工程”指引下探索形成“生态+”产业模式,通过各类创新载体催生出新能源、农旅、文旅、养老等新业态,2022年实现村总产值127.91亿元,创利税11.73亿元,其中,绿色产业占经济总量约80%。浙江大岚镇以特色农产品的种植研发与当地旅游消费为重点,推动农旅产业协同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力图将村镇全域打造为围绕特色农产品产销一体化的休闲村镇,从而形成以“产品—产业”提升为核心的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二是深化乡村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导向,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加强同领域内专业企业的合作发展,集中村内外力量培育价值含量高的优质产业项目。横坎头村以村集体独资企业为平台,引入宁波江丰电子等外部企业,形成以村民为主体的平台化村企共建模式。首先,以村集体企业为枢纽,统筹村集体所有的资产、资金与资源,形成规模效应与集聚效应;其次,以外来企业市场化运作村集体“三资”,推动村集体经济专业化、现代化发展;最后,始终强调党建引领,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对村集体“三资”的监管,将村集体经济的经营性收入用于村庄建设,不断提升村公共服务的水平。在实践中,横坎头村以此模式实现了本村小水果养殖与采摘业向以无土化培植为特点的高技术植物工厂转型,并推动本村帐篷民宿等系列休闲旅游项目的落地,逐渐形成并完善以红色、绿色资源为基础,以特色农业为支撑,以民宿农家乐产业和运动康养产业为延展的农业+文旅产业体系,推动建设和美乡村。
村社共建:“大主体”赋能“小农户”推动“集体共富”
大力发展“村集体+”模式,利用村集体的力量赋能农民、农户发展。村集体以经济合作社为主体,通过整合村域闲置资源,统一划片管理、组织经营,构建共创致富的村级发展平台,激发并提升小农户的生产经营能力。在浙江,村集体主要通过雇佣、合作等方式,引入专业经理人团队,利用资产“走出去”和团队“引进来”两种形式盘活村集体资源,使村级闲置资源有效保值、实现增值,并以分红等形式使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共享发展成果。具体而言,以提升土地非农收益为突破口,在获取广大农户许可的情况下,村集体牵头整治待流转土地,全面提升土地的流转收益和产出效益,拓展小农户的土地增收空间。浙江大岚镇依托旅游资源搭建起民宿经济平台,以共建或出租的形式将闲置土地用于民宿建设,鼓励村民参与到民宿经营中。浙江前童镇盘活闲置土地用于兴建工业产业园,实现压铸、文具、包装等制造业聚集发展。浙江大郑村有效整合土地资源,2022年获得出租收入30余万元,并将其中的90%用于村民生活,如村民医疗保险中村集体补贴550元、村民自费200元,老年人协会每年发放200元,卫生管理费等。浙江大郑村通过“空间共享”计划将村民闲置空间打造成“乡村客厅”和共享道路景观,为闲置空间注入新鲜产业血液,激活村民的共享动力。
在村社共建模式下,新型集体经济的组织服务能力显著提高,村集体搭建的生产类、服务类、资源类平台为新型经营主体和小农户提供全方位的帮助,并在引导土地流转、盘活闲置资源中提升集体经营水平、扩大集体经营规模,挖掘出具备良好发展前景的集体经济“新增长点”。
村村共建:“强村”联动“弱村”打造“村域共富”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须着眼于全域整体,利用好“强村”优势扶持“弱村”发展,通过协同共建在“村—村”之间形成经济发展的合力,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集体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封闭性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一大痛点,也是农村集体经济助力农村共同富裕的堵点。对此,在贯彻“千万工程”的浙江,联建共建发展已成为新趋势。在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率先建立区域党建联合体的滕头村,目前已形成占地16.7平方公里的发展空间,辐射带动周边近10个成员村,促进周边地区农民就业500余人,2022年联建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231.6万元(数据不含滕头村)。横坎头村协同周边村域形成“横坎头片区”,联动邻村打造规模性、聚集性乡村田园休闲景观,在横坎头村农业+文旅融合产业项目的经营性收入中,10%将直接分配给邻村,以此推动“村域共富”。与此同时,横坎头村党委还与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三河村开展结对共建,推动产业协作,促进消费帮扶,吸引三河村彝族村民至横坎头村推进“彝族歌会”等文旅项目,并运用互联网电商,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展销三河村特色产品,推进“协作共富”。浙江村域以区域强村为核心,搭建资源整合和共享平台的村村共建,解决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痛点,打通农村集体经济助力共同富裕的堵点,在扶“弱”助“小”中实现各村级实力显著提升。总之,村域连片发展模式打造出惠农兴村的重要载体,通过“区域化联动、全领域赋能”提升集体经济发展水平,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集体经济致富道路。
城村共建:要素充分、有序流动促进城乡“融合共富”
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城乡融合发展,须在城乡开放环境中打通城乡资源要素畅通流动的渠道,促进城乡“融合共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规模化的资源聚集能力、规范化的运作程序、高效率的组织沟通能力和高保障的信用优势,构筑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充分、有序流动的通道,并为促进自身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浙江大郑村积极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高校合作,实现“引智下乡”,又在高校团队的专业指导下,围绕木雕、根雕等木制品开展以传统文化为特色的文创产品的设计与生产,推动“送美入城”。横坎头村提出“红色引人、绿色留人”的文旅发展思路,以浙江四明山抗日根据地为核心,通过文旅项目的专业化、丰富化、集群化,延长农文旅融合产业的产业链,将本村打造为传承红色基因的绿色休闲村庄,成为周边城镇居民的休闲消费目的地。大岚镇柿林村一方面保留并维护古香古色的传统乡村风貌,另一方面以标准化的道路基建、专业化的景区服务、特色化的农产品,与基于柿子、茶叶等特产形成的周边产品,在传统乡村形成现代生活,在两方面综合作用下,将柿林村打造为现代化的“世外桃源”。总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通过高技能人才下乡、高附加值产品入城,城乡基建同质化、村庄产业特色化等“组合拳”,使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充分、有序流动,满足城乡融合发展的需要。
在“千万工程”的整体布局下,浙江乡村结合本地实际,针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在总体上形成了以村企共建为农村经济发展动力机制、以村社共建为农户创收赋能机制、以村村共建为农村区域联动机制、以城村共建为城乡循环机制的系统性作用机制,形成了以农村产业振兴为支点,贯通村庄、村域、城乡的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助力共同富裕实践路径。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经济学院)